本報記者 胡金華 上海報道
中國社保體系養老金空賬到底有多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稱高達1.3萬億元人民幣,但全國在賬面上留存的金額只剩下1500億元。
全國各城市均遭遇養老金不足難題,上海也不例外。雖然上海相關部門并沒有明確透露養老金缺口有多大,但相關數據顯示,自從1999年起,上海的養老保險金缺口累計已達百億元,養老金短缺已經成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亟需解決的難題。
柔性退休政策遭質疑
延遲退休已被多次爭議,而上海于10月1日起試點推行的柔性退休政策(即《本市企業各類人才柔性延遲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的試行意見》,下稱“試行意見”)也被指變相延遲退休年齡,以緩解上海當地高達百億元的養老金缺口。
“既然是一份柔性政策,也就是說與國家現行法律規定的法定人員退休年齡不違背,而且這份意見中也規定個人愿不愿意延遲退休,是和企業雙方經過協商之后的決定,但是上海出臺這份意見的意圖無疑是相當明顯的,顯性意圖就是鼓勵有技能、職稱的企業中層乃至以上人員能夠延遲退休,而隱性意圖就是被外界所質疑的緩解養老金缺口的壓力,而且這種質疑之聲非常強大。”10月11日,上海社科院一位匿名社保研究專家接受本報采訪時如是分析。
正是由于各種質疑之聲不斷,上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鮑淡如特地在國慶長假期間公開回應此事,稱“出臺這個試行意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人才的作用,而不是簡單地為了緩解養老基金的壓力”。他還澄清《試行意見》是對領取養老金問題作出規定,且不涉及退休年齡問題。言外之意,該“柔性政策”不違背現行國家法律規定。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根據上海出臺的方案,延遲領取退休金后的退休金待遇,與正常領取退休金并無多大差距。現行養老金發放方案是,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從統籌基金內支出的基礎養老金僅增加1個百分點,但大多數普通企業職工,在職工資低,每推遲一年退休,則意味著多繳一年的費,少拿12個月的養老金,利益明顯受損。
“我不愿意延遲退休,現在想要聘我的企業很多,而且開出的工資比我現在的企業更高,我為什么要延遲申領養老金呢?”對于這樣一份試點意見,10月12日,上海一家大型生產設備制造企業的高級工程師譚義忠(化名)在電話中告訴記者,再過三年即到退休年齡的他,現在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能夠提前退休,可以去新的企業任職,而且已經有企業開出不低于萬元的月薪,比現在企業的6000多元的待遇好得多。
“如果我退休后繼續在原單位上班,待遇提升多少是未知數,還得繼續繳納社保,算一算經濟賬,對于我來說,正常退休肯定比延遲退休好,即使退休以后沒有單位需要,我也確實想要退下來,人活了一輩子,到老了也得找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做。”譚義忠如是看待自己即將到來的退休。
根據上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下發的這份“試行意見”,記者了解到,其范圍對象是參加上海市城鎮養老保險的企業中具有專業技術職務資格人員,到達法定退休年齡、符合在本市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如企業工作需要,本人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經本人提出申請,與企業協商一致后,可以延遲申領基本養老金,在延遲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的年齡上,男性一般不超過65周歲,女性一般不超過60周歲。
對此,有法律也表示,這與我國現行退休年齡的規定比,是打了一個“擦邊球”。
“1958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和1978年《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對國家退休人員年齡退休作出了明確規定,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對公務員退休年齡也作了相應規定。只有國家才有權對退休年齡作出調整,上海作為一級地方政府,除非國家予以授權,否則擅自調整退休年齡,明顯超越了自身的權限。”上海一家律師事務所合伙律師程偉告訴本報。
程偉表示,上海相關部門發的這份文件中所提的延遲退休養老金的申請時間,男女均不超過五年,也即是65周歲和60周歲,且不涉及醫療、工傷、失業等其他保險,但是仍被質疑有變相延遲退休年齡的嫌疑。
象征意義大于實際
在更多的專家看來,這份試點意見仍然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能否真正讓更多的人選擇延遲退休,需要時間檢驗,面對不同的群體,他們選擇延遲退休的態度也不一樣。
“在選擇延遲退休的態度上,可能企業中的中高層領導喜歡延遲退休,而普通的職工,則會比較他們在崗工資與退休工資的差距,如果兩者差距很大,也想延遲退休,差距比較小的,可能不會選擇延遲退休。”10月13日,上海財經大學保險系一位教授接受采訪時如是表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就針對“試點意見”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分析,在現有激烈的競爭下,一部分藍領工人可能干不到退休年齡便被辭退,不僅要自己繳納保險費,領取待遇的時間也要后延;而一些本來就下崗、失業的工人,更是盼望著盡早領取養老金,每有推遲退休年齡的動議,該群體反應尤為強烈。
即使對于企業的高層技術人員,也有專家指出,也會選擇盡早退休,一邊領取養老金,另一邊爭取“再就業”,多領一份工資。
正是因為改變退休年齡的政策相對敏感,上海選擇了更人性化的“柔性延遲”的方式。但問題是,在自愿的基礎上選擇延遲退休者可能并不占多數。即使“越老越吃香”的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也選擇盡早退休。
唐鈞也認為,真正愿意推遲退休的,只是少數在崗收入與附加值遠高于退休后待遇的群體,如公務員以及部分離開體制和企業難以再就業的專業人員。上海的“柔性退休”嘗試對養老保險基金的影響,其實是微乎其微。
雖然上海的試點意見是柔性延遲領取養老金政策,在全國先行了一步,不過在業界看來,延遲退休的政策遲早將會被提上議事日程,并出臺政策,也即是對現行的國家法定退休年齡進行法律上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