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 張洪泉
往常此時,很多農民工已經開始打點行裝坐上了南下北上的列車出門打工,而今年卻冷清了許多。很多人不愿意再背井離鄉出門打工了。而“招工難”與“用工荒”這對孿生兄弟從2003年就開始交織在一起,目前仍然沒有分開。而今年不同的是,“招工難”與“用工荒”已經從沿海蔓延到內地。(1月26日中廣網)
年前春運忙,年后“招工難”、“用工荒”,這幾乎成了最近幾年不變的話題。縱觀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難發現,企業不是缺乏工人,而是缺乏廉價的產業工人,而那些企圖繼續盤剝農民工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是南方經濟快速發展的三十多年。南方經濟的快速發展,除了南方人的精明、國家政策的扶持外,使用大量廉價的農民工,剝奪著農民工的養老和醫療等基本保險,讓南方一些企業攫取了更多的剩余價值,迅速進行了大量原始積累,也給社會保障體系留下了巨大的社會欠賬。
而在農民工生活的城市里,衣食住行都處于一個相當惡劣的環境中。農民工薪水低、沒社會保障、“衣食行”成本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住”則更是讓人看了心酸,北京的地下室、深圳的城中村、上海的群租房,都成了農民工、外來人的棲息地。盡管居住條件如此簡陋,但還經常遭到當地有關部門的“整治”,因為他們的很多行為跟那個城市不“和諧”。
農民工和外來人除了體制上無法融入城市外,還有一些地方人為制造生存環境壁壘。2011年,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唐泰來提交了一份提案,提案強調采取措施讓外來人員離開深圳,具體建議是設置生存環境壁壘,建立“外來人口間接過濾機制”。而深圳市政協委員的這個提法,和此前北京市人大縮減“低端勞動力”的建議遙相呼應。
在農民工無法融入長期打工城市的同時,是全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漸完善。家鄉經濟的騰飛給農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舞臺,讓這些有思想、有技術、有經濟基礎的農民工,迅速開辟了一片新天地。而事業小成后,又給當地提供了一定的就業機會。新農合的推出,初步解決了農民看病難;而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推行,更給農民發展解決了后顧之憂。
事實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南北工資待遇差距也越來越小。除了農民工夫妻兩地分居外,孩子的上學、父母的贍養、回家成本過高等問題也越發明顯。在這種形勢下,想繼續使用廉價勞動力已成夢想。在進行多方面的利弊權衡后,更多的農民工選擇了在家就業、自主創業。
面對“招工難”“用工荒”,企業到該反思的時候了。覬覦廉價農民工、短期工已經為昨日黃花,“用之就招、不用就趕”更是一種短視,必須通過落實《勞動法》實現同工同酬,給所有員工繳納社會保障,組建一支相對穩定的員工隊伍。唯有此,才能徹底解決“招工難”“用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