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 李溯婉
“我們1990年從臺灣將工廠全部遷移到廣東,當時珠三角的工人月薪只需200元左右,而如今翻了10多倍。”目前,工廠工人月薪大約是500美元,而印尼的大約300美元,越南的是250美元左右。與東南亞用工成本差距由50美元擴大至200美元以上
[ 另一代工廠負責人也稱,珠三角這幾年來不斷上調最低工資,公司正在重新核算成本,又準備上調產品報價,這可能會導致部分訂單下滑 ]
春節過后又到了珠三角招工高峰期。不過,耐克廣東一家代工廠負責人吳先生告訴《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近段基本沒有招人的計劃,金融危機后,該工廠的工人從13000多人減少至現在的4000多人,這樣做也只是為了逆境中求生。
“我們1990年從臺灣將工廠全部遷移到廣東,當時珠三角的工人月薪只需200元左右,而如今翻了10多倍,尤其是金融危機后,用工成本上升更加迅猛,我們工人的月薪遠遠把東南亞的拋在后頭,差距由前幾年的50美元擴大到200美元以上。”吳先生介紹稱,目前,工廠工人月薪大約是500美元,而印尼的大約300美元,越南的是250美元左右。
“如果耐克的采購商能用10美元買一雙鞋子,絕不會掏11美元來購買,因此工廠流失了一些低價訂單。實際上,若不是為了規避經營風險,工廠目前也可以擴到10000人的規模,但壓力會非常大,僅是一個月用工成本就要比印尼的工廠多掏200萬,競爭優勢明顯喪失。”吳先生如此解釋。
運動品牌市場競爭加劇以及用工成本節節攀升,犧牲利潤還是犧牲訂單,這是耐克、阿迪達斯等諸多代工廠如今面臨的艱難選擇。
耐克壓力
隨著運動品牌競爭日益激烈,耐克、阿迪達斯等洋品牌紛紛卷入了促銷戰,頻繁打折出售產品,近兩年為了清庫存,甚至推出少量一兩折的服裝和鞋子,幾十元一件的短T、一兩百元一雙的鞋子,偶爾會出現在耐克、阿迪達斯等洋品牌的折扣店里。
一邊是代工廠頻喊提價,一邊是運動服飾用品行業競爭加劇,加上中國消費市場沒有預期好,耐克公司承受的壓力并不亞于其代工廠。
耐克另一代工廠負責人也對本報記者說,珠三角這幾年來不斷上調最低工資,該公司正在重新核算成本,又準備上調產品報價,這可能會導致部分訂單下滑。
不過,該負責人說,“目前,我們工廠一雙運動鞋的加工費一般比東南亞的工廠貴一兩美元,在單價上與越南、印尼相比沒什么優勢。不過,客戶依然會將一部分訂單交給我們,一方面是多年與耐克合作下來,我們的效率和技術等方面比東南亞的略勝一籌,另一方面是東南亞的用工成本也在快速上漲,客戶不會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里,而是會從全局考慮,這些客戶很大程度上還是看好中國內銷市場的前景。”
市場不斷變化,正洗刷著耐克的業績。耐克繼2013財年第一財季凈利潤下滑12%后,第二財季(截至2012年11月30日)凈利潤由去年的4.69億美元同比下滑18%至3.84億美元。主要原因是因Umbro與ColeHaan 兩項業務虧損1.37億美元。
耐克第二財季營收從去年的55.5億美元增長7%至59.6億美元。然而,其在華銷售業績卻較北美、日本及其他新興市場顯得疲弱。來自中國市場的銷售額下滑11%至5.77 億美元。
同時,去年12月至今年4月,耐克鞋服交貨訂單增加6%至93億美元,比上年的13%有所下降。而來自中國的訂單卻下滑6%,且有分析認為耐克在中國的銷售情況在未來至少半年內不會有好轉。
轉移,促銷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耐克明顯加速調整全球生產布局。耐克公司歷年的年報數據顯示,2001年時,中國生產了其40%的鞋,在各國/地區中排名第一,而越南只占到13%的份額;到了2005年,中國的份額降至36%,還是排第一,越南升到26%,排第二;在2009年,中國和越南并列第一,都是36%;到了2010年,越南超過了中國,占37%,中國退居第二,占34%。
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控制成本,耐克這幾年從珠三角往東南亞以及中國中西部轉移明顯加速,由于運動服裝鞋子的原材料采購以及生產比較容易標準化,轉移步伐比其他產業快。短短幾年,在越南的產量就超過了中國,此外,耐克往中西部轉移也在加速,目前,僅在江西就設了五個生產點,發展到幾萬人。
今年春節期間,在廣州萬國廣場,阿迪達斯推出2折起的全系列特買會,部分產品只賣99元,而耐克也有不少產品打3~5折,而KAPPA也在搞2折起的促銷活動。比起這些洋品牌特價專賣店里人潮涌動,同在廣州海珠區的李寧、安踏、匹克等國內運動品牌則顯得冷清許多,盡管這些店鋪也在推出5折的活動。洋品牌折價清庫存,價格下探后直接蠶食了國內運動品牌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