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由于美國特有的產業結構,即使是金融危機已經演變為實體經濟的危機,其就業問題并沒有傳統經濟危機中那樣嚴重。到目前為止,美國的失業率上升很有限,所涉及的也主要是非美、非歐籍職員。其二,美國的失業相對好辦,因為它有一個相對完善的社會安全網
孫立平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特別是在金融危機轉變為經濟危機之后,人們就在不斷地探尋這樣的問題:危機下一步會怎么發展?危機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金融危機會不會導致上個世紀30年代那樣的大蕭條?所有這一切都取決于危機的傳導過程及其機制。
從理論上來說,完整的危機要經過兩步的傳導過程。
第一步是從金融危機到經濟危機的傳導。在美國,金融危機肇端于2007年春季,而演變為經濟危機則是2008年秋季,這種演變用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時間。2008年10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7000億救市方案標志著人們已經意識到這種傳導的可能性。11月底,世界銀行行長佐立克宣布,金融危機已經演化為經濟危機。接著,美國三大汽車巨頭宣布瀕臨破產邊緣,更標志這個傳導過程的發生。隨之而來的,將會是明顯的經濟衰退過程。
另一步則是經濟危機向社會危機的傳導。金融危機引發的社會問題,將會在演變為經濟危機之后,最終演變為社會危機。當然這并非說,在純粹金融危機的階段就不會產生社會問題。但在金融危機演變為經濟危機之前,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是很有限的。正因為如此,在美國國會第一次表決7000億救市計劃時,特別是之前,很多人還是把當時的金融危機僅僅看作是華爾街的事情。只有經濟衰退的前景已經明朗之時,真正的社會危機才會發生。
產生兩個傳導的因素是完全不同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金融系統不能正常運作而導致的資金鏈的斷裂。美國三大汽車巨頭之所以陷入困境,中國的一些中小企業倒閉,直接原因之一就是資金鏈的斷裂 (需求不足則是背后更深刻的原因);而導致經濟危機演變為社會危機的最直接的因素,則是企業倒閉、裁員所引致的失業問題。因為失業意味著相當一部分人失去穩定的收入來源,結果就是貧困、生活無著、社會矛盾等現象的發生。同時,相當一部分人失去穩定的收入來源,也意味著社會中的購買力會進一步下降,需求不足的問題會進一步嚴重,人們對于前景的預期也會惡化。因此,失業問題往往成為在經濟危機中各國政府要面對的最嚴峻的問題之一。
明確危機的兩步傳導過程,對于我們深入認識這場金融危機中的一些問題,是有重要的啟發意義的。
第一,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所面臨的問題的獨特性。
美國是這次金融危機的源發地,因此,美國必然要經歷一個完整的危機兩步傳導過程。美國所遭遇的可能更多是在金融層面以及金融影響實體經濟的傳導。當然,這并不是說在美國,經濟危機就不會傳導到社會層面,失業問題也會是美國一個嚴重的問題。盡管如此,有兩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其一,由于美國特有的產業結構,即使是金融危機已經演變為實體經濟的危機,其就業問題并沒有傳統經濟危機中那樣嚴重。到目前為止,美國的失業率上升很有限,所涉及的也主要是非美、非歐籍職員。其二,美國的失業相對好辦,因為它有一個相對完善的社會安全網。
而中國的問題卻明顯不同。正如吳敬璉先生早就指出的,實際上,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中國的經濟就已經出現問題了。我也曾將這個問題概括為 “從生活必需品時代進入耐用消費品時代這個坎兒邁不過去”。但不管怎么說,中國的經濟問題是直接發生在實體經濟的層面。所以,中國的問題可能更多是在實體經濟的層面,以及經濟危機向社會層面的傳導。在最初的階段上,首當其沖的是出口導向型的企業。而在實體經濟的問題深化之后,房地產、汽車和IT將成為受沖擊最嚴重的行業。而且,還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就實體經濟本身而言,中國國內可能會有一個內部地區間傳導的過程。珠三角和長三角在這次危機中首當其沖,也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兩個地區。但在短暫的混亂過后,這兩個地區會將自己本來外銷的產品轉向內銷。由于這兩個地區原來工業的基礎及其配套設施比較好,其在國內的競爭中會有明顯的優勢。由此可以預期的是,其他地區的經濟可能會受到這些轉向內銷企業產品的沖擊。
更進一步的,就是實體經濟危機向社會危機的傳導。如前所述,其中最核心的環節就是失業。特別需要看到的是,在這個環節上,中國與美國相比是明顯不同的。首先,中國的產業結構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同樣的經濟減速,在中國產生的就業問題會比美國更為嚴重;第二,在中國受沖擊最嚴重的產業中就業的,主要是農民工。根據有關部門的數字,在本地鄉村工業中就業的農民和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共有2.3億人。即使是5%的失業率,就是1000多萬人;第三,中國沒有美國那種比較完善的社會安全網,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極為不健全。因此,在社會層面遭遇的問題中國會比美國更為麻煩。由于缺少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中國的失業問題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社會矛盾。而且,近些年來中國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主要靠的是外出打工的收入,因此,大量農民工的失業會導致農民增收的困難,經濟危機也會由此而導入到農村。
第二,多次傳導和反向傳導將決定危機的深度。
其實,前面所述兩個傳導過程是理論上的,現實中的傳導過程決不會如此簡單。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多次傳導和反向傳導的過程。我們都知道,這次金融危機有一個特點,即危機是逐級引爆的,猶如海浪一樣,一波接著一波。到目前為止,明顯的就已有兩波。第一波是2007年春季的次貸危機。第二波是2008年秋季的金融危機惡化及演變為實體經濟危機。但問題是,當金融危機已經演變為實體經濟危機之后,金融危機本身的過程還沒有結束,還可能在繼續引爆的過程中。這樣就會出現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交替出現,而且呈現出互相加強的現象。目前就已經有人在預測第三波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有人認為將發生在今年夏季;有人認為這一波的沖擊將主要來自信用卡危機;也有人認為會由垃圾債券等因素所導致;甚至有人認為,這一波可能要比上兩波的程度更為猛烈。如果真的會發生第三波,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沖擊的范圍和程度,可能就要重新進行評估了。
而更為值得關注的,則是危機的反向傳導問題。因為反向傳導將會導致惡性循環過程的發生。傳導中最關鍵的問題是,這種傳導是單向的還是循環的?最麻煩的是在傳導中惡性循環的出現。
反向傳導主要會體現在兩個環節上。一個環節就是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反向傳導。也就是說,金融危機導致實體經濟的危機,而實體經濟的危機如需求下降、企業利潤降低、企業破產倒閉再導致銀行壞賬的產生,從而對金融體系形成新的沖擊。其中,需要人們密切關注的是,美國和歐洲金融危機對其實體經濟的影響究竟會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實體經濟的危機會不會反過來進一步加重金融危機?在我國,類似的問題也是存在的。應當說,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幸運之處,是自己的金融系統處于比較健康的狀態。無論是銀行債務、企業債務、家庭債務還是政府債務,都處在可控狀態。但至少從理論上來說,實體經濟狀況惡化導致金融風險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進入2009年之后,一些外資機構和一些大的投資者,在香港股票市場連續大量出售中資銀行股,其中的解釋之一,是境外投資者擔心內地轉趨積極的貨幣政策,加上行政化干預,會很快導致國內銀行壞賬增加,銀行盈利前景轉壞。這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跡象。
另外一個環節就是社會危機、社會問題向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反向傳導。如前所述,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向社會傳遞主要是通過失業,其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顯而易見,即購買力下降,需求進一步減少,生產過剩問題進一步嚴重。同時,人們收入的減少和預期的變壞,也會影響到金融的層面,收入的減少意味著償還債務能力的下降,銀行的壞賬會增加,金融衍生品種的問題進一步加重。在中國,尤其要注意的是經濟危機向社會危機的傳導。
必須看到,西方已經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經濟危機,其構筑的社會安全網要比我們堅固得多。而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對于中國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新鮮事,我們幾乎完全沒有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經驗,在制度層面上準備就更是不夠。因此,在同樣程度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中,我們在社會層面產生的問題將會更為嚴重。
當然,實際傳導過程的發生,不僅取決于危機本身演變的規律,也取決于人為的應對與干預。應當看到,與此前歷次經濟危機相比,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社會應對危機的能力已經大大增強。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政府在面對危機時所采取的應對措施,在下半年甚至第二季度就有可能產生一定的結果。因此,上述的傳導過程有可能不會完整地發生。但了解這些傳導的過程,認識其機制和規律,對于我們深化對危機的認識和準備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