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25日電(記者崔清新、霍小光)高校教師、公司經理、咖啡店打工妹、銀行職員、煤礦工人……近日,16位社會公眾代表應邀來到全國人大機關,與全國人大有關部門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有關負責人座談,當面提出對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的意見建議。
這是在通過互聯網對個稅法修正案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基礎上,繼邀請部分專家學者舉行座談后,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組織的又一場座談會。
個稅免征額多高“眾口難調”
“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提高到3000元,我認為合適。”工人出版社計劃財務部主任翟廣圣第一個發言。他解釋說,起征點的確定應該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城鎮居民消費支出數據為依據,只有用大家公認的標準來計算,才是有理有據的。
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是與會者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多位代表對3000元的標準表示認同。
昆明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辦公室主任雷時雨、北京市順義區金融辦副主任潘蓉認為,設定工薪收入減除費用主要是為了體現居民基本生活費用不納稅的原則,3000元的標準符合實際情況。用友集團暢捷通軟件有限公司產品經理張艷軍等認為,如在3000元基礎上再提高起征點,會使納稅人的范圍進一步縮小,反倒不利于提高公民納稅意識。北京市第十二中學校長助理孟雅芬贊成修正案草案。
也有部分代表希望進一步提高個稅起征點。來自湖北黃石市華新水泥股份公司的銷售員羅遠景提出:“個稅起征點應從3000元提高到4000元,這對于大多數工薪階層而言是非常有意義的,尤其對低收入者來說,可謂雪中送炭,大大改善生活。”
在北京市煙草專賣局(公司)職工向蘭看來,東部與中西部、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基本生活支出標準不一樣。因此,可以確定差別化的個稅起征點,一線發達城市,如上海、北京、沿海城市起征點可以適當調整到5000元左右。
實際上,個稅費用減除標準到底該多高,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形成一個相對一致的定論,正如參加這次座談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稅務系教師曹靜韜所言:“我們各位有一個共同的感覺,起征點怎么調都很難讓所有人滿意。”
個稅法修改如何達到“削峰彌谷”?
多位代表提出,要體現“高收入者多納稅,中等收入者少納稅,低收入者不納稅”的原則,不要只盯著減除費用標準,不妨在調整稅率和級次級距等方面做文章。
山西省長治市潞安礦業集團常村煤礦工人王垠平時就很關心個稅,這次參加座談前他又查閱了大量材料,并在工友中做了調研。他提出,在起征點提高到3000元基礎上,可將第一和第二級稅率從草案中規定的5%和10%分別降低到2%和5%。“這既有利于保持公民納稅意識,也可以更明顯地降低中等收入人群稅負水平。”
翟廣圣提出,建議將第一級月應納稅所得額稅率從草案規定的不超過1500元調整為2000元,第二級調整為2000元至5000元,第三級5000元至1萬元,這有利于將更多中收入人群納入減稅行列。
北京市水務局幼兒園黨支部書記胡艷芳說,對高收入者避稅逃稅的,要加強監管和懲罰力度,“不能我們辛辛苦苦掙錢要繳稅,他們有錢卻用各種方法避稅逃稅”。曹靜韜認為,高收入者除工資薪金所得外,往往還有其他收入來源,比如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但目前我國對資本利得的稅收體制還有待完善。
中國民生銀行職員竇學鋒建議,從個人繳納的所得稅中拿出一部分返還到本人養老賬戶中。這樣不但可以促使公民自覺納稅,還可彌補養老基金的不足。這一建議得到不少人的贊同。中國職工之家財務部副主任陳璐說,如果把納稅與個人福利掛鉤,讓公民更直觀地感受到稅收“取之于己、用之于己”,大家可能就不會這么計較起征點是多少了。
要讓真知灼見有表達渠道
16位社會公眾代表在兩個多小時的座談中暢所欲言。主持座談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洪虎說,采取面對面形式直接聽取社會公眾代表的意見,是立法過程中征求意見的一種有效形式。
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經濟法室主任黃建初介紹,這些代表有的是全國人大機關直接從提意見建議的網民中挑選出來的,有的是中華全國總工會、國家稅務總局推薦的,兼顧了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不同收入群體的代表性。選擇的標準就是要對所討論的問題有比較深入的思考和見解。
在場聽取意見的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司長馬林深有感觸地說:“社會上這么多人在關心稅收,而且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這是我過去沒想到的。”
25歲的王垠告訴記者,在中國人大網上提交了關于個稅法修正案草案的意見后不久他便接到全國人大機關邀請他來座談的電話,感到非常意外。“我們單位領導起初不相信,后來全國人大機關通過山西省人大機關發函,領導才給我準了假。”
王垠說,隨著社會發展,人們關注的不再僅僅是生存問題,而渴望獲得更多發展的權利,比如知情權、表達權等。全國人大采取的這種形式,可以讓公眾把真知灼見充分地表達出來。
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成認為,這次個稅法修正案草案修改的透明度很強,征求群眾意見的力度比以往要大。希望這種傾聽民意的做法能夠形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