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天,33名礦工全部生還——智利人創(chuàng)造了令全世界為之動容的生命奇跡。中國是一個礦難多發(fā)的國家,“智利奇跡”給我們提供了哪些借鑒和啟示?“新華視點”記者在第一時間與安監(jiān)部門官員、相關專家及煤礦負責人面對面,感受他們的體會。
緊急避難所:守護生命的第一道屏障
(背景)智利圣何塞銅礦的井下應急機制在井下辟建的避難所被認為是守護礦工生命的第一道屏障,這里存儲著緊急情況下使用的食物和水源。礦工們在最初的17天里,依靠每人每48小時吃兩湯勺罐頭魚、半片餅干和半杯牛奶支撐到地面上首批救援物資到達。救援過程中,營救人員設計了一種名叫“白蘭鴿”的救援器材,專門給礦工運送食品和藥品,通過通風管送至避難所。被形容為“膠囊”的救生艙,重250千克,內部裝備供氧、通訊和逃生設備,就是它最終搭乘33名礦工和救援人員依次從700米深地下逐一升井。
記者:安全事故最根本的是防患于未然。智利的井下緊急避難所給我們在防范方面提供了哪些借鑒?
黃毅(國家安監(jiān)總局總工程師、新聞發(fā)言人):井下緊急避難所在此次救援中的作用非常顯著。險情發(fā)生之后工人進入避難所,這里除為被困礦工提供食品、水和空氣流通等條件外,還可以提供溫度調節(jié)、排泄物處置等多方面保障,是礦工生存的重要保證,也為救援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智利救援的方案制訂科學和井下設施齊備值得肯定,為我國礦井建設和管理提供了一定借鑒,但智利有其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論。我國目前正在強制推行避險系統(tǒng)和避險設備的安裝與建立,根據(jù)國務院23號文件,煤礦、非煤礦山要在3年之內建立緊急避險系統(tǒng)、壓風自救系統(tǒng)等。逾期未安裝的,將面臨相應懲處。
劉鐵民(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配置避險硐室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已有強制性規(guī)定,起到了不錯的效果。智利被困礦工能夠生存下來,井下避險硐室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幾乎每一位升井礦工身體狀況都不錯,也十分興奮,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井下被困期間生存條件上的差異。
我國一些礦難傷亡人數(shù)眾多,缺乏完善的緊急避險系統(tǒng)是重要原因。目前,我國正在計劃強制推行井下緊急避險系統(tǒng),但落實存在困難,特別是井下避險硐室投入巨大,而且除了一次性投入外還要有日常維護,這對小礦來說更是壓力不小。
王權(黑龍江省煤炭生產安全管理局局長):智利33名被困礦工全部獲救得益于科學高效的救援方案和先進的救援裝備。從中可以看出整合分散的救援資源、建立一支統(tǒng)一編制的全國性安全生產救援隊伍,配備先進救援設備,提高應急救援效率和水平,對于一國突發(fā)事件救援的重要性。
我國是一個煤炭大國,當發(fā)生礦難時,避險和施救都比銅礦困難得多,因此對我國來說,建立并推廣井下監(jiān)測、人員定位、緊急避險、供水自救、通訊聯(lián)絡等避險系統(tǒng),在井下作業(yè)場所附近和事先設定的避難地點放置足夠的救生物資等措施非常重要。井下通風、通水、軌道等配套設施不僅要完備,更要科技化、現(xiàn)代化,用高投入提高井下礦工安全保障水平。
團結互助、冷靜自救:“地下工夫”需在地上練
(背景)發(fā)生坍塌事故后,33名礦工自發(fā)組織起來,積極與地面救援人員取得聯(lián)系。一名經驗豐富的老礦工擔任了領導者的角色,他指揮大家用一輛汽車的蓄電池為頭燈充電,用手頭的機械尋找水源;一名礦工成了井下的臨時醫(yī)生,他負責為其他礦工抽血和采集尿液樣本,再通過專門傳遞設備送到地面上的醫(yī)生手中。另外,在挖掘過程中,礦工們還幫助清理井下的碎石;有31年豐富采礦經驗的礦工組織大家繪制一份周圍地形的詳細地圖,這為后來的地面救援提供了很大方便。
記者:智利礦工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冷靜的頭腦在這次事件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任何礦難救援成功都離不開礦工的自救,我們從中收獲了什么?
黃毅:智利礦工能在避難所中有經驗地劃分出生活區(qū)、活動區(qū)和娛樂區(qū),并且進行有序的生活,體現(xiàn)了自救意識和本領,應該說這與平時的培訓和教育有很大關系。
我國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如王家?guī)X礦難時,礦工自發(fā)組織自救,贏得了寶貴的生存時間。如果平時不注重培訓,事發(fā)時手足無措,即便是井上全力救援,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然而不能忽視的是,我國一些小的礦井仍然缺乏相關培訓,國家將進一步加大檢查和排查力度,保證礦工安全。
劉建民(黑龍江龍煤礦業(yè)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從智利本次救援最終成功收尾可以看出,提高井下作業(yè)人員素質對于提高遇險人員生還幾率、為救援工作爭取寶貴時間的重要性。我國應進一步加大井下人員培訓,增強礦工自救能力。除生產勞動組織外,在基層生產單位還應建立相應的礦工自救組織,以經驗豐富的老礦工為骨干,通過定期培訓、演練和檢查,提高礦難發(fā)生后有組織的自救、互救能力。
劉鐵民:目前我國礦山企業(yè)的組織形式從下往上分別是班組、隊或段、礦、公司。在最基層的班級一級,已基本被發(fā)包出去,有些到礦一級也已被承包,有些還是層層轉包。生產調度和一線工人之間沒有直接的組織聯(lián)系,維系他們的只是經濟利益。雖然目前各個層級、各個崗位也都存在,但系統(tǒng)就是無法有效地運行起來。
這就像自行車零件堆在地上,人是騎不走的,必須要把零件有機地組裝起來,系統(tǒng)才能有效運行。沒有形成鏈條的生產組織形式導致投入不足、教育培訓缺失、生產力水平低下、管理混亂,最終導致事故的多發(fā)。
智利礦難在整個搶險救援過程中,所有應急響應活動統(tǒng)一指揮、緊密協(xié)調、現(xiàn)場組建了專家組,設立科學實驗室,對所有救援活動都要經過科學論證和技術實驗,確保萬無一失,既節(jié)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這一點值得我們認真借鑒。
賀美宣(山西省煤礦廳應急救援處副處長):我國許多煤礦,尤其是小煤礦的工人,在上崗前沒有經過專業(yè)的培訓,他們的自救意識和水平缺乏,一旦發(fā)生井下事故,不利于開展自救。這需要各類企業(yè)和監(jiān)管部門加強監(jiān)管、提高礦工的培訓率和培訓水平。
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救援”
(背景)智利送給地下礦工的物資除了食物、藥品和衣物等基本生活必需品,還包括游戲機、足球比賽集錦,家屬視頻錄像等滿足精神生活的用品,光纖通訊設備傳遞的礦工和家人之間的影像成為支撐這些礦工士氣最大的功臣。智利當局還邀請美國航空航天局一個專家小組,借助航天員在茫茫太空中的生活經驗,為受困礦工在空間狹小、物資緊缺的情況下保證生活質量提供借鑒。
為了保證受困礦工的身體健康,營養(yǎng)師制定了特殊的食譜,限定礦工每人每天攝入的熱量不超過2200卡路里;為礦工提供了用滅菌銅纖維制造的短襪,以防止感染腳氣;從9月中旬開始,一名健身教練還通過閉路電視,每天帶領受困礦工健身一小時;礦工出井時都會戴上一副造價450美元的太陽鏡以保護眼睛。
記者:一起地方性事故,演變成全球數(shù)千家媒體直播的生死大營救。如何看待這感天動地的一幕?
黃毅:智利礦工救援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令人印象深刻,這對鼓舞士氣、調節(jié)精神有積極作用。我國在災難救援中,一貫堅持不惜一切代價全力救援的精神。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問題,把工作的重心放在防范風險和預警上。
王權:智利這次救援可貴之處在于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救援”,這種舉全國之力的救援效果十分顯著,我國在王家?guī)X礦難救援中也有過這樣的舉措。救援奇跡既體現(xiàn)了政府以人為本、不拋棄不放棄的救援理念,也展現(xiàn)出了救援組、醫(yī)療組、遇險者家屬以及普通群眾無私的援助和被困人員求生的堅定信念。
劉鐵民:在智利礦難救援中反映出智利上下認同一個理念--尊重生命,即使傾全國之力救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值得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救援最初無法確定被困人員是否還活著,但人們沒有放棄,最終打通了井下通道,為救援提供決策信息起到了關鍵作用。
應認真分析總結這次礦難搶救成功的經驗,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感性認識層面,而把感性上升為知識,再把知識形成制度,才能發(fā)揮長遠效用。(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孫英威、朱立毅、梁冬、劉敏、呂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