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這意味著,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包括農民在內的全體勞動者更高質量的體面就業,成為重要政策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得農業從過去落后的經濟狀態開始走向了規;F代化道路,大批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加入工業和服務業勞動力大軍。盡管如此,農民的社會地位并未根本轉變。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覆蓋面和保障水平,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服務水平方面,農民和市民的差距還比較明顯。
即使是進城農民工,收入雖然往往好過種地,但仍難稱得上體面。社會保障不全的問題困擾著農民工群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表明,2012年我國外出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比例僅為14.3%。由于職業流動性大,農民工棄保的現象也十分嚴重?梢哉f,很多進城農民工,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價值感、體面程度,反而不及留在故土鄉村的農民。
勞動者就業不體面的現象,不僅限于農民和農民工群體,即使是在城鎮白領階層中,不體面就業的問題同樣突出。特別是非戶籍人口一族,在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下,被迫成為蜷縮城市一隅的“蟻族”。
實現職業體面,不僅是對勞動者的尊重,也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與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在提高勞動者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上,政府和企業等主體還應下更大力氣。這是保障勞動者職業是否體面的物質基礎。一些發達國家,農民是令人羨慕的職業,其原因除了他們是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外,還在于普遍擁有比城市白領更高的收入和良好的社會保障。
政府應當大力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改善勞動者工作環境。無論是農業還是一些城市產業,因為產業發展程度較低而導致工資低下、工作環境差,要扭轉這種局面,讓勞動者體面工作,就必須盡快提高產業發展水平。
全社會應當一起努力,破除堵在不同職業群體之間的墻,盡快消除各種形式的就業歧視,樹立就業平等觀念。盡快轉變重資本、輕勞動的思維模式,將勞動者置于生產勞動的核心地位。勞動者體面、有尊嚴,經濟社會發展才能有堅實基礎和可靠保障。
( 李長安 作者系對外經貿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