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在出現N連跳后,一股“漲薪潮”如多米諾牌在中國制造業內連續傳導。
這股“漲薪潮”傳導速度有多快?對中國制造業影響怎樣?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深入中國制造業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廣東東莞一探究竟。
與外界想象的不同,富士康引領的“漲薪潮”并未傳導到這里,雖然這里密集了6000多家臺資企業(下稱臺企)。
“即使漲薪了,也不會輕易搬遷離開東莞,哪有那么容易,除了用工成本外,還要考慮產業鏈,東莞地區的制造業產業鏈是用20年的時間形成的,誰離了誰都活不了。”一位臺企制造業負責人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不會輕易搬離東莞
作為臺商,東莞市富利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文誠對富士康事件十分關注,尤其是后來富士康引領的“漲薪潮”。但李判斷,富士康的漲薪潮不會在東莞傳導,因為富士康規模太大了,受它影響最大的是其競爭對手,而對東莞這些規模小、加工產品與富士康不一樣的制造業來說,影響不會很大。李的企業現在還沒有加薪的準備。
“即使有漲薪潮,我們也不會輕易的搬走。”李文誠表示。
東莞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以下簡稱臺企協會)副秘書長溫智謀對記者表示,很多臺商來大陸創業時已年近不惑,20年后年近花甲,很多人都是舉家在此生活,“誰會想到現在要黯然離開呢,在感情上就放不下。”
事實上,臺商不愿意離開的真正原因并非“感情”而是“利益”,讓他們真正難以割舍的是東莞已經用20年培植起來的產業鏈。
“在最初的5年內,工廠使用的剪刀都要從臺灣運過來,東莞不是沒有,而是質量太差,一把剪刀用一天就壞了,臺灣為工廠設計的能用半個月。”5月17日在東莞從事電纜生產的臺商張錫帆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感嘆道,如果現在放棄東莞前往新的地方設廠,很可能會重復20年前東莞的一幕,“配套的原料、產業鏈不完備,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麻煩,成本會大大的增加。”
溫智謀告訴記者,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了,但形成產業集聚的只有長三角和珠三角,內陸省份還沒有如東莞這樣完備的產業鏈,“東莞花了20年,這是別處不可能輕易學來的。”
溫智謀還給記者形象地比喻,在東莞方圓兩公里之內,可以找到一臺電腦的所有零部件,包括最低端的螺絲釘,換成在別的地方,光物流費用就不少。“而且品牌商也青睞這樣的地方,可以在短時間內采購到所有需要的商品,別處的零星企業難以與之競爭。”
而從事通訊電纜行業的臺商張錫帆則一直認為,雖然東莞已經不具備人力成本的優勢,但是其產業鏈的優勢依然突出,“可以說擁有中國最完備的產業鏈”,一旦離開東莞,企業生產的效率就會降下來,而且許多不確定的成本也會增加,“誰也不能保證搬到內地就不會有民工荒、漲薪潮,東莞之所以能吸引全國的勞動力,就是因為這里是產業集聚地,機會多,而且東莞本地也有一批長年定居的熟練工人,換成別處,很難有這個吸引力。”
張錫帆所在的通訊電纜行業也曾有一些同行在勞動力成本、土地價格和優惠政策的吸引下離開東莞前往江西贛州,但由于當地沒有東莞這樣的產業鏈,生產用的許多零部件和原材料還得從東莞采購,“而原先在東莞開車出去轉一圈原材料就能訂好”。東莞鬧民工荒時,贛州招工也是難。張錫帆很珍惜東莞今天的局面,他告訴記者,一個產業集群要上、中、下游都具備,缺了誰都不行, “大家不要輕易離開,離開對自己和別的行業都有影響,就是一個螺絲釘,沒有它,一臺電腦就組裝不起來。”
臺企不愿“南進”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東莞臺企雖然有如履薄冰之感,雖然都有“收攤”的最壞打算,但并不甘于失敗。許多臺商都向記者表示,他們現在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東莞制造在國際市場上最為明顯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另一方面,企業的各種成本不斷增加,而且還面臨廣東省“騰籠換鳥”的產業轉移的政策壓力。
東莞臺企的出路在哪里?成了東莞6000多家臺商焦慮的問題。溫智謀告訴記者,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內地的許多省區市都到東莞來招商引資,希望能以優惠政策吸引陷入困境的臺商遷廠前往,但效果不佳,“一個企業要發展,僅僅靠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是不可能實現的,現在也沒有哪個臺商會因為優惠政策前往。”
溫智謀告訴記者,臺企過去一直在擴大規模和產能,賺來的錢大都用于擴大再生產,“別看這些企業的資產不少,但真正能動的資金很少,讓他們搬,除非先把這邊的企業處理掉。”
雖然對東莞和珠三角戀戀不舍,但幾乎所有臺企都在痛苦掙扎卻是不爭的事實。溫智謀多次用“吃老本”來向記者描述目前東莞臺企的處境。他認為,一些危機深重的臺企會選擇先縮小規模,然后再“收攤”,“主要是大家心有不甘,雖然我們是臺灣人,但很多人在這里打拼20年,誰舍得一走了之?”
近日,針對富士康事件,臺灣有關部門對外宣稱希望大陸臺商能返回臺灣投資。受到金融危機和大陸政策環境變化的影響,最近這兩三年來一直有臺商回流的趨勢。
但記者在東莞調查中發現,無論是臺企協會的人士還是企業管理者,他們對返回臺灣發展均不看好,他們認為現在臺灣的投資環境與過去相比并無實質性的變化,“大陸制造業現在面臨的問題在臺灣照樣存在,而且臺灣的市場還那么小。”
早在金融危機前,關于珠三角臺企可能另覓出路的傳言已有不少,“南進”的概念,也從臺灣被帶到了大陸,上世紀90年代,臺灣企業紛紛到印度、印尼、越南等東南亞投資制造業,被稱為臺灣當局的“南進策略”。金融危機后,很多海外學者也預測,近幾年隨著大陸經濟、政策環境的變化,勞動密集型的臺企“南進”將勢不可擋。
但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珠三角真正愿意動遷的企業并不多,“效率低”成為臺商詬病東南亞的主要因素,他們認為雖然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大陸相比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但與在大陸選擇不同省份的考量一樣,綜合考慮,珠三角還是制造企業發展最好的地方。
創新“大麥客”營銷
品牌和通道成了擋在臺商面前的兩座大山,而大陸分散而廣闊的市場也讓臺商恐懼自身的單打獨斗,“在臺灣本島,我能把握全局,但在大陸,我把握不了。”一位受訪的臺商說。
據記者了解,珠三角的臺資企業主要集中在以電子信息產品為主的制造業,服務業所占比重非常小,并且服務業中以酒店、房地產投資為主,東莞臺企的這一特征更為明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東莞臺企一直以“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型企業為主體,產品85%以上出口。
這種為國際大品牌做貼牌生產的模式成就了廣大的臺商,讓他們專注于生產和品質,但也是這種模式讓臺企一直與品牌和銷售終端脫節,“只要有錢賺,我們也沒有建立自己品牌的意愿,很多客戶多年來都只是用傳真和電話聯系。”李文誠一直在為迪士尼貼牌,但至今沒有屬于自己的品牌。
“每當大家提及內銷,我都會‘潑冷水’,因為10多年前我就嘗試過內銷,但幾個月下來就被三角債纏身,不得不放棄。”李文誠告訴記者,要內銷首先要適應大陸市場的些許“規則”,“中間費用高,回款慢都是要面對的問題,弄不好資金連就會斷裂。”
但記者了解到,臺企自己進行內銷嘗試的并不多,而且試驗的結果也并不好。許多人認為,流通的渠道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由于東莞的臺企多是中小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前期的鋪墊,因此搞聯盟的方式更現實。
從去年開始,作為全國最大的臺企協會的東莞臺企協會就開始“設計”一種兼具品牌效應和通道功能的營銷模式,“大麥客”也隨之被提出。
按照東莞臺企協會的介紹,大麥客是用于專門銷售臺企產品的銷售平臺,“大麥客”既是平臺也是品牌,而供貨的臺商既是供應商也是其股東,“這樣就可以避免現有大賣場、超市對供貨商的‘剝削’。”據悉,“大麥客”已經獲得在香港和大陸的營業執照,募股正在進行中。而大麥客的招商活動也已經超過預期的6000種,已經達到1.2萬多種,主要集中于數碼、家居、運動休閑、有機美食、藥妝等六大類別。
溫智謀向記者透露,“大麥客”既是臺企的銷售平臺,也會成為臺商的探路者,“我們會逐步在全國布局,根據市場狀況來選擇企業的流向。”
溫智謀認為,經過20年以生產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了,如果沒有金融危機、民工荒、漲薪潮三重危機的疊加,臺企可能不會這么急迫的尋求改變,“我們現在要把重點放在消費上,市場在哪里,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再往哪里去,這樣才能實現良性的轉移,但這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