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涌
2010年10月第一期的《經濟學人》雜志,以《印度的增長將怎樣超越中國》作為封面故事。《經濟學人》一向以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為指針,堅持市場經濟原則,并以精英閱讀包裝自己,在中國經濟學界和媒體中很受青睞。即使在英語世界,各種報刊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幾乎潰不成軍,銷量大減,甚至不得不轉向或關門,《經濟學人》則一枝獨秀,行情看漲。其言論的世界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只可惜《經濟學人》如此隆重的封面故事,居然在“當事者”的中國引不起一點輿論的漣漪。
《經濟學人》并沒有故作聳人聽聞之論。相反,它指出了印度相對于中國的種種劣勢:印度的市場改革起步晚、底子薄,GDP不過是中國的四分之一,識字率僅為66%,大大低于中國的93%,更不用說基礎設施破敗,腐敗橫行,政府遠不如中國政府有效率,等等,等等。但是,印度如今的經濟增長已經達到8.5%,而且可能將加速。摩根斯坦利的專家預測,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印度的增長速度將超過中國。具體地說,中國的增長速度將維持在8%左右,印度則會達到9-10%。在接下來的20-25年中,印度將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國家。其他專家的預測,也都大同小異。
印度趕超中國的本錢在哪里?第一在人口,第二在制度。當然,這兩者有是緊密相連的。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宣布國家進入人口的緊急狀態,大力推行節育措施,結果引起普遍的抗議,最終不得不放棄強制的人口控制政策,導致人口繼續猛漲。中國政府則顯示了無與倫比的效率,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速度迅速被控制。難怪許多人把中國的經濟奇跡歸結于計劃生育所帶來的“人口紅利”。
但是,中印政府在人口政策上的這場效率競爭,正越來越變得象是場龜兔賽跑。如今我們正站在逆轉的關口上。計劃生育的高效率,使中國迅速進入了老齡化。以15歲以下和64以上的被扶養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計,中國和印度在1960年前后都達到甚至超過了80%,日后急劇下降。到2010年,中國的這個比例跌破了40%,充分兌現了“人口紅利”,印度則仍然在56%的水平上,負擔比中國重得多。但是,大家“負重”雖然非常不同,經濟增長率卻已經相當接近了。
接下來的兩三年,中國的被扶養人口開始急劇回升,印度則繼續走低。大約15后,兩國被扶養人口的比例大致相等。到了2030年,中國的被扶養人口比例將達到50%,印度則為45%左右。到了2050年,中國的被扶養人口比例高居62-63%左右,印度則在48%上下,雙方的差距可達15個百分點。用另一個更為近期的指標來衡量,到2020年印度的中等年齡僅為28歲,美國為38歲,西歐為45歲,日本為49歲,中國則為37歲。日后中國人越來越老,中等年齡超過美國,印度人則還會更年輕一些。結果是,2020年印度將添加1.36億勞動人口,中國則只能添加230萬。
社會學家孔德有句名言:“人口就是命運”。干活的人少了,被扶養的人多了,經濟發展速度就會降下來。這就象現在的奧林匹克運動,雖然發達的醫療、營養、和科學訓練可以使某些老運動員成為常青樹,但37歲的要和28歲的競爭,畢竟有著無可否認的天然劣勢。美國、日本戰后的高度經濟增長,中國今天的經濟奇跡,無不和人口的增長和結構息息相關。比人手的多少也許更為重要的是,年輕人更具創新傾向,這在高科技的知識經濟時代特別突出。看看近幾十年的關鍵性突破,從微軟、雅虎,到谷歌、FACEBOOK,創立者都是年輕人。這在印度已經體現得非常清楚。比如,印度的世界級企業Infosys的創立者,有七位當時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2000年創立的IT企業Globals,其CEO年僅24歲。乃至西方人驚嘆,印度的經濟是被450萬企業家所驅動。
這種創新精神,不僅被年輕人的旺盛精力所驅動,而且得到了充分的制度保證 。這又是印度比之中國的另一大優勢。中國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等等方面雷厲風行。印度的民主制度相比之下則缺乏基本的效率。但是,印度在保護知識產權上,則比中國有效率得多。這也難怪,印度在高科技領域的創意如同井噴一樣地爆發,產生了一批世界級企業。中國的企業,則越來越依靠政府支持的壟斷來擴張。印度企業式的創新,在中國實在難得一見。
中印經濟模式不同,本來可以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大家互不相擾。問題是,這樣的局面究竟能夠維持多久?要知道,印度的教育水準非常低,大部分人口不可能投身于高科技產業。這一印度經濟的致命弱點,其實也是對中國經濟的巨大威脅。目前印度的制造業寸步難行,一大原因是基礎設施過于落后。但是,這一局面正在緩慢地改善。當印度的高科技帶來了相當的財富,大部分人口又因為教育程度過低而被鎖住經濟繁榮之外時,就有可能激發新的社會共識,以新積累的財富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讓教育水平低的人從制造業中求發展。一旦印度在這方面達到了及格線,其年輕得多也便宜得多的人口,就會在制造業上建立對中國的優勢。二十年后,國際制造業向印度轉移恐怕不會是什么天方夜譚。到那時,印度之得就是中國之失,要“雙贏”恐怕并不容易。
印度超越中國,當然不會一夜之間發生。但是,在“八十年代后”或“九十年代后”們的人生之中,這恐怕早晚要面臨這樣的挑戰。所以,對照印度反省“中國模式”,現在并不算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