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7月13日,“中國養老金制度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截至2009年底,我國養老金總規模為2.25萬億人民幣,僅占當年GDP的6.62%,而發達國家平均占比為40%~50%。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主任陳佳貴的介紹,自2009年底,我國基本養老基金累計金額已達1.25萬億元,覆蓋2.36億人。去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1.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8%,基金總支出8900億元,同比增長20.4%。
陳佳貴說,我國養老金制度存在統籌層次低下,覆蓋面還不寬,基金管理非常分散、多數地區的個人賬戶有名無實,空賬運轉的賬戶總額高達1.7萬億元,制度分割現象很嚴重等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事業單位、公務員的養老制度整體上還沒進行改革,企業老職工的養老金水平,雖然已經過6年上調,但是仍然偏低。
中國社科院拉美所所長鄭秉文此前表示,始于2008年初的五省市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幾乎毫無進展,改革遭遇了部分地方政府的消極對待。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基金司司長陳良認為,我國養老金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建立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模式。
在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看來,我國的養老金制度面臨四大挑戰,分別為快速而來的老齡化社會、推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幾年后出現的“劉易斯拐點”、未來嚴峻的通脹預期。“如果四個方面將來發生共振,后果相當嚴重。”
王的建議是,在中國應該建立做大、做長、做強的儲備性基金,同時建立穩健、持續、增值的個人賬戶,方可抵御各種挑戰。
我國目前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包含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兩種。中國人壽(23.10,0.06,0.26%)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說,“個人賬戶的行政管理權、基金運營權和監督權都集中在社保部門,不利于保證獨立性和完整性。”
他建議,應該做實個人賬戶,委托外部管理機構,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多元化投資,提高個人賬戶基金收益,同時通過立法對養老保障體系進行規范和確認等。
鄭秉文認為,到2020年,中國基本養老金滾存金額將超過10萬億元,不從根本上解決體制問題是不行的。他認為,應將統籌基金集中起來,實行集中的投資管理。
具體而言,將雇主和雇員的繳費全部劃入個人賬戶,實行“記賬式大賬戶”的模式,同時中央政府應建立一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機構,對全部繳費收入進行市場化投資等。
我國養老金空賬約1.3萬億 官員稱國家自會兜底
本報去年12月報道了“遼寧悄然啟動個人養老金借支”。
養老金“空賬”規模約為1.3萬億
2004年為7400億;一官員稱有“國家兜底”,不用過分擔心
本報訊 (記者 楊華云) 據估算,中國養老金“空賬”規模大約為1.3萬億;2004年該數字為7400億。這是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昨日在中國和拉美養老金制度國際研討會上透露的。
專家稱學習拉美不成功
“和拉美國家相比,中國的制度并不成功。”鄭秉文稱,1.3萬億的“空賬”是中國學習拉美制度不成功的表現之一。其分析,拉美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認購券的方式,較好地解決了養老保險制度轉型成本問題,但中國一直未能解決該問題。
一位不愿具名的與會政府官員認為,不應該過分擔心“空賬”問題,中國不同于拉美的地方之一為,中國如果出現養老金赤字,將會由國家兜底,個人賬戶資金雖然被用于支付當期養老金,但這是有國家信用背書的,參保人不用擔心今后權益受損的問題。
“完全積累模式未必最佳”
30年前,智利在全世界首個引進和建立了養老保險的個人賬戶制度,并對基金實行資本化運作模式,養老金投資收益率高達12%。在借鑒智利的做法下,中國首創了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但鄭秉文直言,中國引入個人賬戶是不成功的,個人賬戶的功能失靈了。
上述不愿具名的官員則認為,伴隨中國高速的經濟增長的同時,是社會平均工資的高增長率,這使得養老金的投資收益率超過工資增長率,成為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完全積累的模式未必是最佳選擇。
養老金收益跑不過CPI
“2009年,中國養老金累計結余1.25萬億,五險累計結余1.93萬億,但中國養老金賬戶投資的收益率不到2%,面對高于收益率的CPI,形成了福利的巨大損失。”鄭秉文針對上述數字分析稱,過去9年里,CPI平均為2.2%,意味著每年損失幾十億。同時,由于城鎮社會平均工資過去10年平均15%的增長率,使得養老金的實際購買力下降。鄭秉文呼吁,盡快出臺養老金的投資運營辦法,以解決收益率跑不過CPI的問題。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保基金監督司司長陳良表示,中國的基本養老金投資運營政策,應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研究,選擇風險較小、收益相對穩定的投資品種,維護參保人權益。
養老金是否可投資證券市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表示,不宜進入證券市場,如果要進入則一定要控制規模,并長期投資。
■ 背景
13省試點“做實”個人賬戶
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確立了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由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兩部分組成,社會統籌由單位負擔繳費,目前為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20%,個人賬戶則由職工個人繳費,繳費比例為個人工資的8%。那些在養老保險制度確立前的職工,向他們支付的養老金由后來繳費者負擔,由此帶來制度成本。統賬結合制度確立后,所謂個人賬戶的資金,被用于支付當期養老金,由此形成規模巨大的“空賬”。主管部門唯一一次公布養老保險“空賬”還是原勞動保障部公布的截至2004年的數字,為7400億。
為解決“空賬”可能帶來的養老金支付壓力,中國在2000年開始了“做實”個人賬戶試點,目前已有13個省開展試點,做實賬戶資金為13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