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經新聞報 王超
物價漲,企業職工漲薪呼聲漸起,但老板們也有苦衷:到哪去找這一筆錢呢?
近日,有媒體報道,由于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各部門難以達成一致,被職工期盼已久的《工資條例》再次被擱淺。知情人士直言,至少年內無望。據悉,《工資條例》難產的原因是立法涉及到的諸多矛盾還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參加立法的各方意見很難統一。設定最低工資、建立工資增長機制,以及同工同酬是目前各方爭議不下的焦點。
給職工發工資的是企業主。能不能如實提高工資,最終的決定權在企業主。這似乎也意味著,《工資條例》的難產是企業主在從中阻撓。
其實,企業主也有自己的苦衷。尤其是承擔了近80%就業人口的中小企業。“勞動力成本上漲的不能太快,否則中小企業會面臨生存難題。”東莞市外資投資企業協會道滘分會秘書長、泰富服裝有限公司的行政經理梁國紅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廣東省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工資倍增計劃,力爭全省職工工資每年遞增14%以上,2012年工資水平要比2000年翻兩番。在此推動下,東莞市的勞動力成本在以每年近20%的速度激增。這給當地的中小企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東莞很多企業都是代加工,利潤本就不高。工資倍增計劃的出臺直接砍掉了企業的一部分利潤。“再加上原材料成本的上漲等因素,泰富今年上半年的利潤能達到2%就謝天謝地了。”梁國紅說,在巨大的壓力下,東莞一些外資開始打算撤離,轉到越南等地開廠。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時紅秀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現階段,我國勞動力成本上漲過快的話,很容易對我國吸引跨國資本投資、市場要素調節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產生逆向調節作用。更為嚴重的是,職工工資上漲過快可能會對勞動者就業率產生影響。企業主可能會選擇退出實體經濟,潛在創業者不再進行創業。最終甚至造成多敗局面。
中國社科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陳乃醒甚至質疑《工資條例》的可操作性。他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勞動力市場已經逐漸走向了市場化。薪金水平只能由市場說了算,行政命令效果有限。
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曾明確指出,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不能把中小企業當作稅收的主要來源。政府要下決心為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減稅減費,進一步減輕中小企業負擔,使其留出更多利潤空間用于員工加薪。
國家在這一領域的工作也同樣緩慢。備受企業期待的增值稅改革依然舉步維艱,出口退稅優惠措施反而在不斷回調。中小企業創造出的“蛋糕”被政府狠狠地咬了一大口。從財政部給出的數據可以看出,2011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56875.82億元,增速高達31.2%,是同期GDP增速的3倍。其中,企業交納的各種稅占全國稅收總額的90%.
時紅秀指出,我國應該對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實行差別性征稅。在美國稅法典的S分章中明確指出,中小企業的營業所得稅等稅種都明顯低于大型企業。以此來緩解中小企業的壓力。雖然我國一直再提稅制改革,但更多地停留在稅制結構的調整上,如節能環保等,并沒有涉及差別稅率。即使在理論界,也忽略了這一問題,“今后這項研究要提上日程。”
“現階段,我國勞動力成本上漲不宜過快,政府更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強行往上拉。即使《工資條例》出臺也不應出現更多的強制性條款。工資上漲進程應交給市場自我調節,更多地利用勞資協商辦法解決。政府只需要進行工資指導,例如設立最低工資等。同時,政府的開支也要更多地傾向于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以保障勞動者利益。”時紅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