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審未通過的個稅修正案草案或于6月底進行二審。在5月31日個稅修正案網上征求意見結束之后,專家學者對個稅改革方案的爭論仍然沒有停止。在6月8日騰訊財經夏季論壇上,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國家稅務總局稅科所所長劉佐、著名經濟學家華生(微博)、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微博)就個稅改革方案是否合理等問題展開了激辯。
3000元免征額是否合理
劉佐認為,根據他對相關數據的測算,3000元的免征額是可以的。不過他贊成各地區差異化征收,且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掛鉤進行動態調整。他還建議將調整免征額的權力下放給國務院,這樣以后再調整就不需要經過全國人大討論了。
李稻葵也認為,免征額應該體現地區差異,比如按照生活成本高低,將全國劃分為高、中、低成本三類地區,免征額分別定為5000元、4000元和3000元。
華生表示,由于低收入者沒有受益免征額上調,所以免征額定為3000元不合適。他也認為應有動態調整機制。
賈康則認為,免征額差別化還存在較大操作難度,比如如何界定高、中、低成本地區,如何確定何人適用何種地區的標準,都存在難度。
收入差距問題是否改善
賈康認為,此次改革方案是對個稅的“小配套”優化,有明顯的正面效應,月收入(扣除三險一金之后)在1.9萬元以下的人群稅負都得到減輕,體現政府調節收入差距和貧富差距的思路。
劉佐具體分析認為,免征額提高到3000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部分地區中低收入者的負擔。如在北京,月薪3000元屬于低收入者,調整對于這些人群稅負有所減輕。然而,這樣的調整對于西寧的低收入者可能影響不大。
華生則認為,免征額提高到3000元,稅率九變七,對于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者人群沒有絲毫影響,對月入1萬元左右的中等收入者則起到減稅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改革不僅沒有縮小收入差距,反而是擴大了差距。
中等收入者稅負是否應再減
按照個稅修正案草案,月入8000元到1.2萬元的人群受惠最多。但賈康認為,這次稅改方案仍然沒有體現出培育中產階層的導向,為此,他建議將15%的稅率恢復,再把20%的稅率恢復,這樣月入7500元到2.45萬元的人群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減稅。
不過,劉佐對中等收入者的定義與賈康并不相同,他認為,月入1萬元就是中產階層,月入在1萬以上的人的稅負不應該再減輕,而這一點在他提交給全國人大的建議當中也明確提及。
盡管專家們對上述問題意見不盡相同,但在對個稅改革未來的方向上,專家們的觀點卻高度一致,那就是向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方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