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河南商報》A16版、A17版報道了擠在鄭州一個廢棄商場里的民工子弟小學——春筍學校。
18年來,春筍學校接納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卻依舊是個沒有資格證的“黑戶”,四處漂泊。盡管漸漸被相關部門“默許”,但求來一個固定校舍仍是奢望。
漂泊的學校
辦學18年,搬了5次家
昨天,春筍學校放了一天假。
一方面是準備小升初報名,有諸多瑣碎的事要做。學生家里戶口、證件不齊的比比皆是,通常從5月起,就要一個個核查、補辦,以免耽誤報名。校長楊萬霖和妻子汪蓮,為這事忙了一整天。
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又趕上了商戶一年一度的“協商日”。因為早些年商戶和商場的開發商有糾紛,每年總要過來找物業協商一次。不想讓他們看見這里租給了學校,也不想讓孩子們看到這種場面,汪蓮他們決定“躲一躲”。
這里的400多個學生,大部分都是姚寨、常寨拆遷前,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
去年接到常寨拆遷的通知,楊萬霖就開始尋找新校址。最初打算搬到圃田或西三環附近,但這些地方家長都嫌遠,學校又沒條件提供住宿,只能就近找新址。有個條件還不錯的,算下來房租一年就要幾十萬元,不是他們能負擔得起的。
最后,就算是這個廢棄的商場,也是豐產路辦事處出面才協調來的。
從1995年辦學到現在,春筍學校已經習慣了“漂泊”。從最初的白廟、大鋪、姚寨、棗莊村、常寨,再到現在的廢棄商場,他們住過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在姚寨曾經蓋過的一個四合院。再后來,租過一個幼兒園,有跑道、木地板,但沒多久,因為開發商欠款,幼兒園被收回拍賣,他們再次回到村莊的民居。
有個固定的校舍,早已經成了奢望。
辛苦“求名分”
奔波十多年,拿證還是個奢望
51歲的楊萬霖,老家在信陽商城縣。在辦春筍學校之前,曾是一名中學教師。
2000年,春筍學校已有1000多名學生。他們買了中巴車,負責接送。
隨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逐漸增多,入鄭州市公立小學需要證件齊全、通過考試、不能插班,還要繳納一定數額的借讀費,有時即便都符合,學校也接收不了這么多學生。這讓春筍學校這類門檻低、收費低的民工小學有了極大市場。
也就是從那時起,楊萬霖打算為學校討個“名分”——取得辦學資格許可證。
這么多學生,這么大規模,如果不被承認,沒有任何資金和政策支持不說,還可能隨時被查處,正常教學都難。
從2000年起,楊萬霖開始了漫長的奔波。
申請基本上都被打了回來——要有固定校舍、操場,教學設施達到一定條件。就這些要求而言,學校基本上不合格。
在別人點撥下,他想辦法打點,但依舊沒有結果。多年后汪蓮提起來,把這歸為性格問題。“我們倆都是老師出身,臉皮薄。尤其是老楊,人家第一次拒絕他第二次就不好意思上門了。”
在2002年,曾是楊萬霖認為最有希望的時候。那時候學生有2000多人,他們在姚寨自建了四合院,開設了音樂、英語、電腦等各種課程,最終因“沒有操場、一個樓梯過窄”等原因,依舊沒通過。
那幾年,汪蓮明顯覺得,楊萬霖脾氣都有點怪了。一聽說要拆遷,他就半夜起來抽悶煙。她勸丈夫:“不行就算了,咱有多大能耐辦多大事。”
到后來,四合院隨著姚寨被拆遷,沒有了固定校舍,拿到證更是個奢望了。最近幾年,楊萬霖“求名分”的心已經死了。
低調“辦學”
再報道,這些問題也解決不了
沒有辦學資格證,擋不住春筍學校的名聲和洶涌而來的外來務工子女。
2001年,本地曾有媒體稱之為“鄭州條件最好的民工子弟學校”。
因為一直無法申請下來辦學資格,春筍學校受到了各家媒體的關注。本地報紙、電視臺輪番報道,新華社也進行過采訪。
有人見他就調侃:“老楊,這幾天上電視沒?”
他越來越謹慎,開始奉行“低調做人、關門辦學”。
從2008年后,他就很少再接受媒體采訪了。其時,他已經辦學13年,其間的彎彎道道早已摸透。“再報道,存在的這些問題也解決不了。”
再有記者打電話,他基本上一概婉拒。他還給妻子交代,少說話,多做事,不該說的都不要說。
春筍學校逐漸淡出媒體視野,依然在外來務工人員中占著好口碑。
后來,隨著鄭州市的政策逐漸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放開,公立小學可以容納一部分學生了,但通不過考試的、插班的,依舊要來春筍學校。
近幾年,春筍學校的學生一直保持在幾百人。
楊萬霖現在就干兩件事:“重視安全,提高教學。”他安排了專人值班巡查,制定對老師的考核措施。當不再花精力去忙其他事,反而能心無旁騖。
鄭州市類似的民工子弟小學有20多所,校長們時常保持聯絡,這中間極少有人能辦來證,現在也基本上都不提這事了。
問心無愧
多年以后
想想沒干過沒良心事兒就行
春筍學校辦學十幾年,學費從最初的一學期180元,漲到了600元,后來是800元,現在是1000元。
前幾年,有人曾在網上發帖子算賬,說一年算下來也收幾十萬元學費,難道校長就沒錢把教室好好裝裝?
楊萬霖很委屈。十幾年來,物價早已增長了幾倍,教師工資、校舍租金都在漲。
他說,一年確實能盈余十來萬元,但這種學校隨時都可能拆遷,抗風險能力太差,必須留點資金。而且,有幾次剛裝修沒多久,又要搬,投的錢全都沒了。
這個帖子也被網友反擊:如果辦學是暴利行業,為啥不讓房地產開發商都去辦學校?
網友同時評論:可見做好事辦學的社會環境有多差。
楊萬霖和汪蓮打算,以后若有機會,要把學校往鄭州周邊遷移。隨著中心城區的拆遷,外來務工人員不可避免地要往外遷。
雖然頂著“黑戶”的名字,但楊萬霖相信自己做的是好事。來鄭州打工的,都希望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進不去公立學校,民工子弟學校雖然條件差點,但有個學校總比沒有強。這些孩子本來受到的關愛就少,初中以后輟學率遠遠高于本地孩子,如果小學都沒地方念,他們怎么辦?當然,以后公立學校如果有足夠的能力接收這些學生,他們的使命也許就到頭了。
汪蓮和楊萬霖有時候會回想這么多年的辦學歷程,現在反而不覺得辛苦了。
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個“良心活兒”,不求出名,不圖掙錢。多年以后,搬個小板凳曬太陽時,記得這輩子沒干過沒良心的事,就夠了。 河南商報 記者 李肖肖 實習生 徐方方/文 陳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