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申劍麗 北京報道 2010-07-14 22:36:45
7月14日,32歲的四川人周述恒到廣州市工會工作剛滿一個月。此前的他,是福州市一名默默無聞的農民工,在異鄉打工12年,總計待過近百家工廠。
他做過車間操作工,蹬過三輪車,擺過地攤,當過保安,送過報紙……業余還擠出時間拿起了筆。
2009年,愛好文學的他把數年打工的辛酸血淚寫成46萬字的紀實體小說《中國式民工》。正是媒體對這本書的廣泛報道,讓廣州市工會了解到他,并跨省將他“挖”走,想憑借他對民工心理的熟悉,推進當地農民工關懷等相關工作。
“工會力量的增強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工作1個月后,周述恒建議賦予工會更大的責任,以及代表工人的真正權力。
清閑的工會工作
在決定來廣州工作前,晃蕩慣了的周述恒提前做過調研。“我來到廣州,發現他們挺有誠意,再加上我確實有點個人英雄主義,想為農民工多做一點實事。”
由于在建筑領域工作經驗較多,周述恒被分配到廣州市工會下面的建筑工會部門,一個部門共4人,事情不太多,初期主要是了解情況。
這一個月,他已經和同事們到基層工地慰問了5次,每次隨行都帶上洗衣粉、菊花茶等送給工友們。
一次到建筑工地慰問,工人在聊天時悄聲對他抱怨:“這么熱的天,涼茶也不燒給大家喝。”當時正冒著汗珠的他的確感同身受,事后他將工人這條意見反饋給了領導。
“工會自己的力量有限,可能需要督促公司去完善管理,改進一些福利制度。”他說。
除了慰問等日常事務,工會上下最近在忙的事情,就是推動各行業企業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按照廣東省統一規定,他們分區域、分行業在各個企業籌建制度,并增設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指導勞資雙方開展工資協商。
最近,工會還把自我權益維護等條款一條條印在普法小冊子里,發給工人。
由于現在的工作比做民工時清閑些,周述恒開始閑不住。連續兩個周末,他都走上廣州街頭,和環衛工人們聊天。建筑工地也是他愛去的地方,見到工人干活時就幫幫,休息時就聊聊天。而工人們也樂意跟他講真話,“畢竟我就是農民工嘛,他們不防備。”
只求按時發工資
在來廣州之前的12年,周述恒一直待在福州。16歲,他由堂哥堂姐帶領,坐了兩天兩夜火車到達福州,開始了打工生涯。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用刺鼻的令人作嘔的香蕉水去抹廢件上的字”,并且首月無工資,此后先后在塑料廠、鐘表廠、電子廠等工廠,摸爬滾打12年。
作為一名多年的打工者,周述恒對打工群體異常了解。在他眼里,這個群體的多數都很不自信,對生活沒有太多要求,飽嘗城市人的歧視,而不會主動去抗爭、去維權。
“比如我剛去的兩個建筑工地,問他們的希望,工人說只要求工資不拖欠,如果能給每一個人都買上工傷保險就更好了。”
有個環衛工人的話讓他印象深刻:“工資現在才1300左右,要是有1500啊,睡著都會笑醒。”
這些樸實的愿望常常讓周覺得心里發酸。
當然,他們的工資待遇,比之周述恒十多年剛出來打工時要好很多。那時候,他記得,一個月六七百元的工資很正常;而現在一般能拿到1000左右,再加上加班,能拿到1300左右。
至于除工資外的社保待遇,周述恒鮮有享受,他清楚記得,待過的近100家單位里,只有一家臺資企業主動跟工人們簽合同,還給他們上保險,當時有點受寵若驚。
“以前工作難找得要死,誰還管有沒有合同,給錢就干。”周說。
他了解到,現在的情況比之前好得多,拖欠工資、不簽合同的都少了,但是他仍然給出一個驚人的數據:“就我所經歷的,起碼還有70%以上的沒簽勞動合同,沒有醫保社保。比如很多建筑工地,你隨便問一下,除了大的建筑公司,中小型一般都不會簽的,承包出去的就更不可能。”
失聲的民工
下一步,要推動農民工問題的解決,周述恒有自己的思考。
在他看來,農民工沒有太大的奢望,能按時發工資,能買上工傷保險就好了,很多人甚至都還不太知道養老保險。
就這點看,相關工資制度、社保制度的完善是必要的。但周有個疑問,無論什么制度,能不能可行,是不是表達了農民工的訴求,還是個問題。
他認為,一直以來,他們表達自己呼聲的渠道還是太有限。
并且,農民工的權利意識覺醒也是個問題。很多農民工自身不愿惹事,“有的單位沒按時發工資,始終要不到,他自己就算了,換個地方繼續打工。至于其他的,他更不敢想。”
同時,由于離鄉背井的工作居住環境,他們自己也很謹慎,除了老鄉和親戚外,工友們很難團結起來,共同去爭取具體利益。
制度完善也是個迫切的問題。
周在自己書里反思:“國家,雖提供了一個農民打工的場所,卻沒有很規范的制定與打工相關的制度。以致本書中提到的黃牛黨,黑中介,職業病,工傷,討工資,做小姐,留守兒童,小混混,等一系列故事應運而出。”
目前身在工會的他還認為,工會力量的增強也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建議賦予工會更大的責任,以及代表工人的真正權力。
他在書里這樣感嘆:“到現在,中國的城市與農民已糾葛為一體,但卻又壁壘分明。可以說,中國社會的封面是城市,封底是農民,但農民在城市缺失公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