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翁仕友 沒有升遷機會、工資與正式工相差幾倍、無法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即便是保守估計,眼下在中國的電力、電信、石油等行業中,也有著近一千萬的勞務派遣工正遭受著這樣的不公待遇。他們做的是主營崗位的工作,本應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
此前《勞動合同法》中“勞務派遣工只適合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崗位”的規定,并沒能有效避免企業在主營崗位上對派遣工的使用。
為了規避《勞動合同法》中有關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企業樂于在更多的崗位上使用派遣工。企業一般要求員工與勞務派遣公司簽訂合同,作為派遣工進入企業。
也許就在明年,這個群體的命運將發生改變。
本報獲悉,人保部勞動關系司上周結束了對《勞務派遣規定》草案的系統內部征求意見。該司一位官員22日介紹說,正式文件已在加緊起草中,希望明年能夠出臺。
一位參與征求意見討論的官員表示,是否將“三性”(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崗位的具體涵蓋范圍確定下來、勞務派遣公司是否同樣適用無固定期限合同,是爭議較大的兩個問題。目前,全國總工會、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正就主要條款提交意見。
有專家粗略統計,目前中國勞務派遣人員總人數有2700萬,并在繼續擴大,正在沖擊正常的用工制度。
派遣工的命運
10月16日,人保部在四川召開了部分省市勞務派遣座談會,四川、重慶、湖北、云南、山西5省份人力資源、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會議。據介紹,這是系統內部征求意見的最后一站,回京后人保部便開始起草勞務派遣的正式文件。
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負責文件起草的人保部勞動關系司已在廣東、河北等地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座談會。今年9月23日在北京征求了跨國公司及國家電網、工商銀行等12家大型國有企業意見。
勞務派遣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用工形式,它最早產生于國外,據了解,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后,傳入中國并首先在外資企業中實行。其具有用工靈活、可以降低單位用人成本優勢。
目前,中國大量使用派遣工的不僅有外資企業,還包括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甚至政府機關。
據四川省勞動保障部門不完全調查,該省勞務派遣用工目前已經占到企業用工總數的10%以上,從這個行業分布情況來看,主要是在一些央企,電力、電信、石油等企業使用較多。
據了解,全國情況也大致如此。目前,政府部門并沒有準確、統一的勞務派遣人員數字。有關專家粗略統計,目前約有2700萬人,占二三產業就業人數15%以上,且數額不斷擴大。
全國總工會法律工作部副部長謝良敏告訴本報,勞務派遣這種用工形式一般不應超過用工總數的5%。這意味著有大約一千萬人本不應在派遣工之列。
四川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勞動工資處處長陳泉分析認為,國有企業的用人和工資總額上有嚴格控制,由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是在不斷發生變化,如果需要招人而又不突破這個限制,就要用勞務派遣工。
另一個原因是,《勞動合同法》出臺后,部分用人單位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害怕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為了規避責任,就把現有職工轉為勞務派遣工。
此外,由于在統計勞動生產率時,勞務派遣工不計入總額,所以一些企業為了樹立企業品牌形象或上市需要,通過使用派遣工做高報表中的“勞動生產率”。
派遣工勞動關系和用人單位是分離的,和正式工相比,他們往往沒有升遷機會、缺乏歸屬感,工資與正式工相差幾倍,還無法享受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權利。
兩大爭議
多位官員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均表示,下一步要提高勞務派遣用工門檻,細化派遣公司和用工單位的權責。
據參與16日勞務派遣座談會的人士介紹,負責此次起草的人保部初步思路是“規范、發展”。而全國總工會則傾向于“限制”,以便更好保護員工權益。
是否將“三性”(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崗位進行具體規定、勞務派遣公司是否適用無固定期限合同規定,是爭論的兩大焦點。人保部官員告訴本報,各方爭議較大,目前還沒有最后定論。
針對界定“三性”崗位問題,全國總工會法律工作部副部長謝良敏認為,具體認定難度很大,因為崗位在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認定,有些崗位在這個單位是臨時性、輔助性的,但在另一個單位可能是主營崗位。比如說在一個機械廠,打掃衛生崗位可以算為輔助性崗位,但對于專業的清潔公司來說就是主營崗位。
據了解,目前有兩種思路。一是維持《勞動合同法》對“三性”的要求,不做解釋也不做界定,由用人單位去把握,政府提倡把勞務派遣的崗位限定在“三性”崗位上,不要在主營崗位上實行勞務派遣制度,在不好界定的情況下采取臨時性措施。
另一種思路是,可以把相對容易界定的“臨時性、替代性”限制在一個范圍內,把“輔助性”的權利交給用人單位,由工會、職代會集體協商,達成一致后報勞動行政部門審查。
《勞動合同法》規定,連續兩次簽訂固定期限合同后,第三次簽訂就可以是無固定期限合同。這個適合不適合勞務派遣公司呢?“我們認為應該適用,既然是公司就應該適用勞動合同法的規范,不能超越。”謝良敏說。
此外,勞務派遣公司在實際的運作中也是漏洞頗多。一部分不規范的公司通過派遣方式從派遣工身上“扒一層皮”,除了收取數額不一的管理費外,有的還克扣派部分工資。上述人士舉例說,比如派遣公司與用人單位談的工資是1000元,最后發給派遣工的可能只有900元。
陳泉認為進入這個行業的門檻太低。萬一勞務派遣公司把派遣工的工資卷款逃離怎么辦?萬一派遣工出現了工傷或勞務糾紛怎么辦?勞務派遣公司注冊資金只要50萬,很難應付這些風險。為此,他建議授權各省適當提高門檻,或者授權各省勞動部門對派遣機構收取一定數量的風險金,應付風險。
異地派遣也存在一些問題。目前,勞務派遣相當部分是跨行政區域的,比如四川派遣公司將當地人派遣到北京工作,還有一種情況是四川派遣公司在北京開展業務,就地招收當地或外地人員。
相關人士認為,第二種情況的派遣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派遣工究竟是在北京還是在四川參加社保等,建議規定予以限制。據了解,上述這些建議均已提交文件起草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