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蛇年春節剛過,各地企業已掀起了招工的熱潮。然而,連續多年困擾企業的“用工荒”問題,不但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反而在今年變得更為突出。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企業集中的廣州、深圳、東莞等地,迄今許多企業的員工返崗率尚不足50%。如何緩解日益嚴峻的“用工荒”難題,成了政府和企業必須共同面對的一項緊迫任務。
客觀地講,不少企業為了克服“用工荒”的問題,采取了漲工資、改善工作環境、減少工作時間等多種措施,試圖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但企業的努力似乎并未收到預期的效果,“招工難”、“用工荒”問題依舊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事實上,“用工荒”現象的形成有諸多的原因。一方面,隨著各項惠農政策的逐漸落實,不少農民工外出打工的意愿開始減弱。另一方面,我國勞動力市場正經歷著“劉易斯拐點”的沖擊,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比上年減少345萬人,這也是中國勞動力總量出現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下降。
不過,更為根本的,還是當前大多數地區的用工環境尚未得到實質性改善所致。從政府層面來看,雖然我國的勞動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仍較為嚴重。除此以外,一些地方的生活費用居高不下、房價上漲過快,使得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大大增加。
從企業的層面來看,雖然企業做出了諸多努力,但還遠遠不夠。比如,一些企業工資低下、以最低工資代替基本工資的做法仍大量存在,而社會保障不健全、保障水平不高的問題更為突出。國家人口計生委的有關調查發現,目前仍有超過50%的流動人口沒有參加任何保險,特別是在工傷風險較高的采掘、制造、建筑業中,參加工傷保險的比例僅分別為58.4%、48.9%和25.1%,距《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全部參保要求相差甚遠。
再從勞動者自身來看,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經濟條件的改善,一些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心態和價值取向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體從“農民工”轉變為“民技工”,訴求從“吃飽飯”轉變為“要體檢”,發展從“討工資”轉變為“要身份”。這些新變化對地方政府和企業如何更好地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滿足其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以及如何有效解決勞動者流動性強、離職率高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課題。
對政府而言,必須在改善當地的就業環境、嚴格勞動執法方面拿出實實在在的措施。將重點放在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加強勞動執法監察力度方面,盡快使流動人口融入當地城市生活,增強勞動者的歸屬感。
日前,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元宵節聯歡晚會上,4名農民工與其他各界代表應邀出席,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共同聯歡。正如晚會上劉云山同志所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推進這樣偉大的事業,實現這樣宏大的目標,需要各行各業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共同努力。
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共享的小康,有全民的參與才能全面建成。實現共建共享,是緩解“用工荒”問題的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