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廣東GDP、財政總收入均居全國首位,但廣東多項民生保障標準卻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低保標準不僅遠低于江蘇、浙江,城鎮低保標準甚至低于中部地區的江西。困難群眾醫療救助標準甚至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昨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省社科聯、省扶貧辦邀請15位專家學者,以及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部門相關負責人,舉行“底線民生保障理論與實踐”專題座談會。會前,省人大組織了歷時兩個多月最大規模、規格最高的全省“底線民生保障”調研,由140名人大代表和19名專家學者組成四個調研組。
有的保障標準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廣東省的城鄉低保、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殘疾人救助等各項保障標準不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城鄉低保、五保供養、醫療救助等更是遠低于東部沿海的江蘇、浙江等省份。”昨日上午,在總結本次調研情況時,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陳家記首先指出,廣東全省的底線民生保障水平較低,與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總目標相比,更是存在較大差距。
“以城鄉低保為例,2012年12月,我省城鄉低保標準分別為325元、262元,遠低于江蘇的434、373元,和浙江的463元、331元。城鎮低保標準甚至低于中部地區的江西346元。”陳家記不無痛惜地說,特別是困難群眾醫療救助標準方面,廣東的城鎮、農村標準分別為331元和305元,甚至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陳家記說,廣東作為經濟強省和人口大省,2012年全省G D P達5.7萬億元,財政總收入1 .47萬億元,省級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228億元,均居全國首位。但同時廣東又是底線民生保障投入的弱省,其財政投入與經濟強省的地位形成較大反差,底線民生保障的各項投入普遍不高,尤其是城鄉醫保方面,比中央人均補助水平低近一半;農村五保基金供養方面,省財政專項補助標準也低于周邊省份;城鄉醫療救助基金近10年來省財政預算基金都沒有增長,人均籌資標準不到中央籌資標準的18%。
“廣東目前的底線民生投入嚴重不足,亟須投入部署。目前全省的底線民生各項補助基金是由省市縣共同負擔,由于省級財政投入不足,導致很多地區財政壓力很大,難以將底線民生保障貫徹落實。”陳家記說。
“權力保”、“關系保”現象仍存在
陳家記說,全省的民生保障制度建設滯后于現實需要,已嚴重影響了民生保障工作的實施效果。由于現行法律沒有對醫保等底線民生保障的“應保不保”行為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缺乏制度的剛性約束,致使保障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沒有做到“應保盡保”。
就底線民生保障工作中存在“權力保”、“關系保”、“人情保”等現象,陳家記說,不僅如此,調研中還發現,全省的底線民生保障投入機制普遍缺位,綜合管理機制缺失,政策設計與管理計劃統籌也不協調,政策多雜,銜接不暢,造成救助項目交叉重復,救助基金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甚至引發民眾上訪。
應將底線民生保障納入政績考核
陳家記認為,由于底線民生保障沒有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致使部分地方政府領導不夠重視,財政支出結構安排也不夠合理,“比如在落實社會救助指標上,粵東西北等個別市城鄉低保月均補差分別只有130元和80元左右,遠低于省要求的242、109元的水平。”
陳家記建議,應將底層民生保障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內容。陳家記還代表調研組提出,廣東應該加大對于底線民生保障的財政投入力度,并研究省市縣等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比例,以當地的經濟發展為依據,確定底線民生保障標準。
對此,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繼興表示,省人大希望通過系列努力,協助廣東到2016年底線民生保障水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按照此一計劃,未來廣東每年將需投入150億至180億元;而廣東底線民生保障若要在2017至2018年達到東部沿海省份的先進行列,則這兩年每年的投入就要達到250億至280億元。
人大行動
人大將專項提前介入財政預算編制
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龍云稱起碼要讓廣東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特殊困難群體,一旦離開了現有的保障體系就會出現生存危機,從而鋌而走險,導致一系列極端事件的發生。”昨日上午,談到全省的底線民生保障時,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龍云說,此次省人大啟動針對底線民生保障的大規模調研,其目的在于“專項提前介入財政預算編制監督,逐步提高底線民生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確保底線民生保障資金不被占用
黃龍云說,如果底線民生保障未能解決,則省內其他問題解決起來會更加困難,因此未來省人大對于財政預算的監督,也將更多地關注底線民生保障的財政資金安排,以確保其不會被其他項目所占用。
黃龍云表示,省人大希望通過針對底線民生保障的專項介入,督促省財政廳在編制2014年的財政預算時,能把涉及底線民生保障的支出列入政府開支預算保障,“接下來9、10、11、12月份,我們將會有4次省人大代表跟財廳編制預算的同志進行交流。我們希望通過跟省財政廳的交流互動,將調研獲悉的各地詳情、生活情況、真切感受告訴省財政廳的人員,使他們深刻感受到底線民生在當地目前真正是處于一種怎樣的困難境況,需要財政怎樣來確保他們的生存。所以要確保政府對底線民生的必要投入,使之逐步落實和提高”。
黃龍云說,要實施普惠式的底線民生保障,廣東財政顯得捉襟見肘,省人大也希望通過向中央政府積極反映廣東的困難,爭取中央財政的支持。
構筑三個財政預算監督平臺
“我們不僅今年提前切入財政預算監督,到2014年、2015年、2016年我們也會這么做。最起碼希望通過持續的專項介入,能讓底線民生的保障水平得到較為充實的提高,起碼讓廣東的底線民生能盡快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黃龍云說,“不要今年搞一下這個事,明年搞一下那個事。兩會才那么幾天。我們要持續監督,使其更具可持續性。”他希望通過省人大對某一領域的持續監督,最終使省人大對該領域(例如財政預算編制)的監督能提高一個層次和水平。
黃龍云說,為有效監督財政預算,目前省人大正在努力構筑三個財政預算監督平臺,首先是“專項提前介入預算編制監督平臺”,例如針對底線民生保障的提前介入;另外是“財政收支在線即時監督平臺”,省人大通過與省財政廳平臺即期同步聯網,實現對財政開支的同步即期監督。此外省人大還將擴大在線監督領域,爭取本屆人大任期內,將社保基金的支出也納入省人大的即時監督。
專家說法
“對低保摳得太死易釀社會矛盾”
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稱,深圳底線民生保障水平也就內地一個鄉鎮的標準
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稱,深圳底線民生保障水平,也就是內地一個鄉鎮的標準。
“廣東的底線民生保障成績是不可否認的,但其缺陷也是很大的。”昨日上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開頭便直言不諱地指出廣東民生保障的痛處,“以深圳為例,深圳的底線民生保障水平,也就是內地一個鄉鎮的標準;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內地很多早已解決的問題,在珠三角反而解決不了。”
王振耀說,2011年,廣東省共有農村低保人數184.0544萬人,城市低保人數40 .0494萬人,兩者相加為224.1038萬人,其占當年廣東總人口(1.0505億人)的2.1%。
“這個比例,遠遠低于全國5.6%的平均水平。甚至貴州也有15%,廣西為8 .2%,湖南為6.1%,福建也有2.4%。”王振耀說,廣東的貧困人口統計之所以上不來,原因在于廣東實行讓基層承擔財政負擔大頭,“這樣一來地方就摳得很死,把地方政府也是弄得哭爹喊娘”。
王振耀說,省級政府不能將窮人的責任都推給地方政府,省級政府應該在此中承擔應有的責任和財政支出。另外,他建議廣東也可向中央爭取更大的財政返還或支持。“廣東對低保卡得太緊了,這樣子社會的矛盾風險會比較大。低保是國家穩定的底線,也是底線民生的基本指標。對于低保的覆蓋面一定要擴面擴大”。
代表調研
“一邊很多人等著救助 一邊大量救助金花不出”
省人大代表俞雪花調研發現有的部門守著一堆錢不用,建議進行財政體制改革
“剛才教授說,江門達到小康社會,我在想小康社會下還有那么多破爛的養老院,還有一天吃不上三餐、只能吃兩餐的養老院,什么叫小康社會?”廣東省人大代表、江門市社保局局長俞雪花拋出基層實情吸引了全場的注意。
養老院比家還破爛誰愿意去
明星代表俞雪花是“兩會炮手”,在本次座談中,她是全場專家中唯一來自地級市的專家。她疑惑于全省農村26萬五保戶,納入養老院供養僅有13.6%,而且養老院有一半床位沒有人去住。于是近期她到五保戶以及養老院實地考察。
俞雪花發現有的養老院的老人每人一個月300元全包,每天兩頓飯,吃不上三頓飯。“在這樣的養老院,只是讓他活著,沒有讓他活好,這是政府的缺失!”俞雪花反問,“養老院比家還破爛,他愿意來嗎?”俞雪花認為,如果問底線民生中哪一個是短板,農村五保戶是短板中的短板。
解放初定的標準還沒有變
在俞雪花看來,政府底線民生的“保障網”不結實,覆蓋面不廣。“五保戶”和“三無人員”等標準是在解放初定出來的,幾十年前定的標準還沒有變,“如果我們只看到這一批人群是不足的”。她說,除了傳統社會救助對象外,還應將低保邊緣的困難群體納入底線民生保障,包括因病致貧家庭和農村失能空巢老人、失地農民群體、早期失業下崗群體、城市貧困人群等。
同時俞雪花認為要提高標準。“有的五保戶燒柴做飯,但是下雨了,柴火濕了,他煮飯都很困難”。現在養老院是鎮級政府保障,鎮級政府窮就難保障。五保戶補助大部分地區仍然由鎮村分擔。建議涉及到基本生存支出由省財政支付。
有的市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結余達數十億元
作為一名曾在財政系統工作多年的老財政,俞雪花的建議直指財政體制改革。她認為,從長遠看,財政整理資源的力度要改革。
“我調研發現有一個市,一方面有很多殘疾人等著救助,另一方面有大批殘疾人救助金花不出去。有的市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結余達數十億元。”俞雪花直言,“有的部門守一堆的錢不用,民政則窮得要死!”
為此她建議,調整現有專項基金結構,用好財政存量。取消一些難以實施、多年未使用的項目,清理歸并使用效率不高、群眾受益度不高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調整用于“底線民生”提高標準所需的資金。
另一方面,現在民生服務資金五花八門沒有得到整合,并分散在各個部門。她建議對性質相同的專項資金予以合并,避免資金分散,資金部門化導致的不公平問題。
財政投入變成光養人不養事
怎么花錢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俞雪花在調研中發現,有很多資金投入后變成了“養人”而非“養事”,比如有一個養老院有8個工作人員,財政的錢光養這8個人就花得差不多了,花在老人身上的錢就很少了,因此研究支出績效問題非常關鍵。她認為,要鼓勵事業單位參與到公共服務提供的市場競爭中,不以增加財力開辦低效的“大鍋飯”來養人。其次直接給低保、五保戶醫療補貼,還不如發揮社保“大數”法則作用,為他們繳納社保費用,納入社會保險的大系統。
另一方面,她還發現,現在救助體制僵化,貧困人群一旦流動到別的地方就沒有人管,服務體系就跟不上。建議財政要建立一個可以流動的底線民生,建立資金隨人走的暢通體制。績效管理和評價情況逐步向社會公開,接受人大代表和公眾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