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快遞閃電式瘦身一周辭退數百員工
作者:劉偉勛 胡怡琳 經濟觀察報
在裁員方面,聯邦快遞(中國)有限公司(簡稱“聯邦快遞”)又一次顯示出雷厲風行的硬朗作風。僅用一周左右時間,這家多次被評為“最佳雇主”、“最受尊敬企業”的跨國公司,就將國內快遞部的數百名銷售人員辭退,而且沒有遇到明顯的阻力。
為應對經濟危機帶來的沖擊,聯邦快遞日前在全球展開了力度空前的新一輪削減成本行動,以往一直作為“特區”未受波及的中國公司也首次裁員瘦身。
在過去的幾年中,聯邦快遞一直在華加大投資并快速擴張,相對于1年前,聯邦快遞每天的國內快件數量已經增加了5倍,不過,這家公司仍然采取了閃電裁員措施。
快速裁員
徐偉(化名)是聯邦快遞的一位銷售人員,他最近心情很復雜。一方面,公司分給每個銷售人員的任務不斷加重,但工資卻下調了5%;另一方面,公司剛剛完成了對國內快遞部銷售人員的大規模裁減。
不久前,聯邦快遞決定將國內快遞部約2/3的銷售人員裁掉,其余的銷售人員則并入國際快遞部。這次裁員涉及數百人,僅在青島分公司,就將約230名國內快遞銷售人員中的160多人辭退。
聯邦快遞這次裁員始于4月上旬,到4月15日已基本完成。這讓包括徐偉在內的很多員工感到突然,因為國內快遞業務目前仍保持增長,而且年初為配合位于廣州白云機場的亞太轉運中心投運,聯邦快遞還在華南地區招聘了近千名員工。
這次裁員看上去風平浪靜。被裁人員沒有像沃爾瑪員工那樣進行強烈反對,部分原因是聯邦快遞為其提供了N+3(N代表在聯邦快遞工作的年限)個月的工資補償,高于國家N+1個月工資的補償標準。
在接受本報書面采訪時,聯邦快遞不愿用 “裁員”來描述此次人員調整。該公司表示,近期所做的是對公司業務操作進行調整,因此,需要對員工架構進行必要的重組,目標是削減多余的崗位。
這次業務操作調整的核心是,聯邦快遞改變了過去國際快遞和國內快遞業務由兩個團隊各自進行銷售的做法,由合并后的新團隊同時服務兩個市場,就是說以后既要負責國際快遞業務的銷售,也要負責國內快遞業務的銷售。
聯邦快遞表示,此次調整提升了公司的操作效率,客人也能享受到更加個性化的服務。
近期開始,聯邦快遞的客戶只需面對一個銷售人員,無需像過去那樣,國內快遞業務和國際快遞業務要分別與不同的銷售人員打交道。
除了調整銷售團隊外,聯邦快遞還對一些業務量較小的操作站進行了調整,但沒有進行大規模裁員,僅有一小部分員工的職位受到了影響。
聯邦快遞國內快遞部的主體來自2006年1月收購的大田-聯邦快遞有限公司。收購之初,聯邦快遞曾承諾一年之內不裁員。但隨著形勢的變化,三年之后,聯邦快遞首次在華實施了裁員。
內部節流
在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看來,聯邦快遞此次裁員,主要出于削減成本的考慮。盡管中國業務受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較小,但由于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業績壓力加大,中國公司也被列入到壓縮成本的行列中。
3月19日,聯邦快遞公布了2009財年第三季度 (2008年12月1日-2009年2月28日)的業績,凈利潤跌至9700萬美元,同比大幅下挫75.3%.其中,快遞業務運營利潤4500萬美元,同比驟降89%.
為了應對經濟衰退蔓延,聯邦快遞決定在美國本土和國際市場同時采取更大力度的成本削減措施。措施包括,縮減快遞和貨運部門網絡產能,進一步減少員工數量和工作時間,優化IT系統和內部流程等。聯邦快遞預計上述措施在第四財季將削減1億美元成本,2010財年壓縮10億美元成本。
與中國國內的民營快遞公司相比,聯邦快遞的運營成本明顯高于本土對手。一位曾就職于聯邦快遞的人士分析,聯邦快遞的人工成本和操作成本是民營快遞的3-5倍,而從2007年6月開始,為了搶占國內快遞市場,聯邦快遞展開了多輪大幅降價,被業界認為是低價傾銷。目前,聯邦快遞的國內快遞業務仍處于虧損狀態。
從去年9月開始,聯邦快遞在華利潤率最高的國際快遞業務下滑30%左右,美國UPS、德國DHL、荷蘭TNT等國際快遞公司也遇到了類似情況,“四大”之間紛紛降價促銷,讓聯邦快遞在中國市場的效益明顯下滑。盡管2月份快遞量已經觸底,但短期之內難有快速反彈。在此情況下,改善盈利狀況最為便捷和現實的手段就是裁員以壓縮成本。
以裁減500名國內快遞銷售人員、人均年薪5萬元估算,聯邦快遞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2500萬元。2007年,聯邦快遞中國國內快遞業務的收入約為1.35億元。如果上述數據較為可信,則聯邦快遞國內快遞業務的效益能得到明顯提高。
事實上,民營快遞公司出于節約成本和簡化流程的考慮,通常不設立專職的銷售,而是由遞送員兼職營銷,僅騰出少量人員維護重點客戶。而聯邦快遞沿用其在國外的模式,在中國設立專職的銷售職位,盡管能夠加強對客戶的服務,但由于價格不具優勢,很多重點客戶依然被打出低價的對手搶走。
堅持低價
對極力開拓中國國內快遞市場的聯邦快遞而言,經濟危機既是挑戰也是機會。由于需求疲軟,很多規模較大的民營快遞公司如順豐速運、宅急送等都出現了虧損,UPS、DHL、TNT開拓國內市場的步伐也有所減緩,這為聯邦快遞快速擴大市場份額提供了機會。
去年6月底展開最新一輪大規模降價以來,聯邦快遞中國國內快件的貨量明顯增加。有人士估算,目前聯邦快遞每天的國內快件數量達到10萬件,是降價前的5倍。不過隨著經濟形勢的嚴峻和業界同行的反對,有人士猜測,聯邦快遞可能會對低價策略進行調整,否則無法承受國內業務虧損和國際業務下滑形成的雙重擠壓。
不過聯邦快遞在發給本報的書面回復中表示,近期公司沒有計劃宣布對國內服務進行調整。面對充滿挑戰的全球經濟形勢,聯邦快遞稱正在采取強有力的積極措施來確保公司度過困難時期。
現在來看,聯邦快遞采取的應對策略是在保持保價的同時壓低成本。除了此次裁員外,聯邦快遞從去年開始就已開始在華采取削減成本的措施,包括全員減薪5%、減少出差、鼓勵員工休假等。
但聯邦快遞在中國的低價策略能否長期延續,除了要看公司內部能否承受長期虧損外,還要看同行和政府的反應。去年以來,包括郵政EMS在內的本土快遞公司通過多種渠道,呼吁政府對聯邦快遞威脅快遞業產業安全的行為進行規制。同時,其本土對手已經達成默契,不會采取跟進降價的措施,而且還在從“自保”走向“互!。
在法律層面,聯邦快遞正在陷入更為尷尬的處境。4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修訂后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該法規定,外商不得投資經營信件的國內快遞業務。
而在快遞公司的國內快遞業務中,信件性質的快件通常占到20%以上。此前,天津和四川郵政管理部門曾于去年10月向聯邦快遞開出兩張罰單,理由便是違法寄遞信件。
此外,聯邦快遞等外資企業是否具備經營國內快遞的資質,也在法律上處于灰色地帶。到目前為止,國內法律僅允許外商投資快遞公司經營國際快遞業務,并沒有允許外資經營國內的快遞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