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10日發布數據,6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額為3215.1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下降2%,其中出口1743.2億美元,進口1471.9億美元,分別下降3.1%和0.7%。對此,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認為,外需低迷、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貿易摩擦等五大因素導致進出口增速確實明顯放緩,中國外貿面臨著比較嚴峻的挑戰。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
分析近期影響我國外貿進出口的不利因素,大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外部市場需求持續低迷,抑制我國出口的進一步擴大。今年6月份世界銀行在最新一期的《全球經濟展望》中,將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此前的2.4%下調到2.2%,其中發達國家的增速由1.3%降至1.2%,發展中國家的增速由5.5%降低到5.1%。外部市場需求的疲軟直接導致我國出口企業的訂單在下滑,出口的增長陷入低迷。
第二,匯率、勞動力工資等出口成本在持續上升,加大了出口企業的出口難度。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底,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為116.3,較去年年底已經升值了5.6%。如果分幣種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截止到6月28號,人民幣兌美元、兌歐元、兌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較去年年底升值1.7%、3.3%和16.7%。與此同時,國內勞動力成本在繼續增加,今年上半年已經有多個省市區先后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在接受我們月度調查的近2000家企業中,今年以來每個月都有7成左右的企業反映成本上漲的壓力在加大,產品競爭優勢逐漸在削弱,出口的難度加大。
第三,貿易摩擦頻發且多樣化,我國的貿易環境出現了一些惡化。商務部的有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一共有12個國家對我國發起了22起貿易救濟調查,同時一季度參與貿易救濟調查的還有泰國、印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也對我國發起了貿易救濟的調查。今年5月份歐委會宣布準備對中國無線電通訊設備及其組件進行雙返調查。6月6日又宣布對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
另外,國際主要大宗商品的價格目前還在低位震蕩,進口企業觀望的情緒在上升,這也不利于提振我國進口的增速。
在進口方面來看,國內工業生產有所放緩,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我國制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雖然增長了17.8%,但是增速卻回落了6.7個百分點,加上多個產業的產能過剩,盈利能力的下降,抑制了對能源資源這些產品進口的增長。(綜合新華網、中國政府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