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網】(記者 藍方)多個機構已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稱人社部)提交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但關于基本養老保險模式選擇這一關鍵問題仍存在較大分歧。
據財新記者了解,作為主管部門的人社部將于十月中旬與多套方案的設計者們碰頭,就相關問題進行研討。設計方案的機構包括中國社科院、人民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銀行等。
以中國社科院為代表的機構認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應盡快改革為“名義賬戶制”。簡單來說,該方案仍要求當代參保人員繳納一定百分比的個人收入,由國家為其記入個人賬戶;但資金隨即可用于支付當代養老金,個人賬戶并無真實資金存在,僅有一個繳費記錄。
政府財政擔保在繳費期間,由政府根據可支付能力預先決定并公布名義利率,并依據這一利率逐年為賬戶注入名義利息。當參保人退休時,再由政府根據一套精算程序,將賬戶中所有的賬面積累換算成真實的退休金,發放給每一名對應的退休者。
這一方案的優勢在于,可緩解當前做實個人賬戶試點中的財政壓力,并減輕資金保值增值的負擔。
而其他機構提交的方案,多傾向于盡快做實個人賬戶,清償養老保險制度歷史欠賬,回歸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部分積累制”的制度本意。
在支持做實個人賬戶的學者看來,“名義賬戶制”本質上仍是“現收現付”,難以抵御未來老齡化支付風險;且政府基于個人賬戶“空賬”的支付承諾難以贏得民眾信任,恐將引起民意反對。
據了解,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或將為改革方案定調,人社部力爭在年內向國務院提交部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