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微博]大學[微博]生準備來跟我們‘巡街’!”“這么難的工作,他可能做不久的。”“高文憑帥哥啵,親和力肯定不錯……”近日,在柳州市城中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里,大家都在談論小韋的近況。小韋從清華大學畢業兩年,沒有正式工作。通過親朋好友的開導,他逐漸認同了先就業再擇業的觀點,通過考試成為一名月薪1600元的城管隊員。(新聞詳見今日本報12版)
清華大學畢業生當城管,沒有編制,月薪不到兩千,這條“矛盾沖突”激烈,話題感很強的新聞,立即引發了多數人的關注和評論。
質疑的聲音不少,有認為“小韋即使像北大研究生陳生那樣去賣豬肉,也比當城管強”,“自甘墮落,有損清華”,也有不少媒體人從“正面”輿論引導的角度,認為小韋放下名校身價,甘愿當一名城管很正常、很光榮,很了不起,是就業觀念的大解放。
放下名校身份自愿到基層就業,從基層工作做起,當然應該肯定,值得鼓勵。尤其對于年輕人,更應腳踏實地、目光向下,這沒任何問題。但如果社會輿論普遍認為“清華畢業生當城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竊以為這更像是一種虛假的寬容,空洞的說教,并不能代表大眾的真實心理,也起不到對年輕人的勵志作用。
社會允許有特例,但更多的是常態。在常態之下,小韋也許并不太適合做城管,因為他所學的生命科學專業跟城市管理沒有丁點兒關系。他畢業兩年賣過服裝,考過公務員[微博],一直沒有合適的工作,報考城管,也是在親友勸說之下的“轉變”,這也說明做城管并非是他的初衷。
當然,北大學生不是不可以賣肉,清華學子不是不可以當城管,研究生不是不可以下鄉當農民,但媒體一旦無限放大這種“特例”的典型效應,甚至把特例當成常態,完全可能遮蔽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傳播的不是包容而是虛偽,不是勵志而是矯情,不是正能量而是負能量。
誰也不愿意大材小用,誰也不甘于“魚大灘小”,誰也不情愿寂寂一生,能做到最好何不做到最好?當然,現實有現實的困境和無奈,即使不能做到最好,能像小韋一樣退而求其次,也不是壞事,這樣的包容才是有意義的。如果非要說這是一件很正常、很正能量的事,未免是一種誤讀。媒體更沒有必要為了某種所謂的“價值觀”過度解讀“清華城管”的所謂“正效應”。
清華畢業生當城管,之所以形成如此強烈的輿論場,也的確擊中了多年來高等教育的積弊和社會現實。比如,高校專業設置跟社會現實脫節,就業存在較大的盲目性,科研崗位偏少,用人單位過分強調工作經驗,沒有給足年輕人時間,產業結構不合理等等。
正如華南師范大學諶新民教授所言,“不是大學生太多了,而是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存在嚴重的失衡。由于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梯級轉移的滯后,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工作沒有貴賤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自己喜歡就有價值”,“要樂于奉獻”,這些道理誰都懂。但是,社會同樣要強調尊重人才,不浪費人才,應該養成一種良好的用人風尚,形成一套有效的用人機制,所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去,才能真正發揮其潛能,體現其價值,不要再重演“讓造原子彈的人去賣茶葉蛋”的悲劇。
重慶晨報評論員 王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