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
清華大學養老體制改革方案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提出到2030年延遲至65歲領取養老金,并建議分步取消養老雙軌制。(據《人民日報》)
今年是養老改革的頂層設計年,所以各路改革方案紛紛出臺。據報道,專家進一步解讀了備受關注的清華方案,指出“延遲領養老金非延遲退休”。
此前,關于延遲退休的爭議一直不少,網絡調查顯示,反對延遲退休的人占了大多數。如今,清華方案試圖把領取養老金的問題和退休的問題分開處理,這一招貌似新鮮,似乎還能避開關于延遲退休的爭議,但仔細想來,退休時間不延遲,領退休金的時間卻要一等再等,這可能會大大加重個人負擔。
首先,勞動者提前或者按時退出了勞動力市場,也就沒有了穩定的工資、獎金收益。這時如果不同步發放養老金,那么在退了休卻延遲發放退休金的“時間差”之內,就只能“吃老本”、自行解決養老問題。對于有一定資本積累的退休人員來說,延遲領取養老金沒什么大不了,可如果是“未富先老”的低收入群體,這段時間的生活該如何保障?
其次,如今我們的在職人員是要繳納社保的,在職人員和退休人員看病時的報銷比例也大不相同。那么,在退出勞動力市場和開始領取養老金的這一段“時間差”當中,一個人的“身份待遇”該如何界定?最令人擔心的是這樣的情況:號稱是退休了,卻暫時領不到養老金,而且要自己出錢繼續繳納社保以確保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賬戶的連續性。與此同時,在到達領取養老金的年齡之前,看病的報銷比例也暫時不變……
細看清華方案和相關專家的解讀,不太好理解的還有這樣一點:楊燕綏表示,公務員養老金和自己退休前的工資掛鉤,那顯然不合理;和社會平均工資掛鉤,也不合理。我們認為和上年度消費支出掛鉤更好。
和消費支出掛鉤是否合理姑且不論,公務員退休工資“和社會平均工資掛鉤,也不合理”這句話的依據何在呢?難道說,公務員無論在職還是退休,都比平均工資高出不少,才能更好地體現社會公平?
當然,學術機構的方案僅供參考,與政策出臺還有不小的距離。但問題是,如果可供選擇的方案全都“一邊倒”,那么政策制定的過程是不是有可能會被誤導?
對于這一點,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也在《中國經濟周刊》提出了疑問:為什么在提交改革方案的專家隊伍中,沒有一個組合是反對延遲退休的呢?這能稱得上充分征求意見嗎?建議人社部找一些反對延遲退休年齡的專家學者,讓他們也出改革方案。
相關新聞:
清華養老制度改革方案:建議后年實施延遲退休
清華大學提出的方案中認為,根據精算原理,在平均壽命75歲的條件下,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應為60歲,約在2030年中國人均壽命可能達到80歲,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將為65歲。目前我國男性職工60歲退休,女性職工50歲退休,艱苦崗位45歲退休,提高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勢在必行,由此引領國民推遲退休。
社科院學者反對延遲退休:70%中國人工作不到65歲
反對延遲退休年齡,簡言之,最基本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國人,無論男女,70%都不可能工作到65歲。一般而言,女的到40歲,男的到50歲,就會進入就業困難期。二是今后對于中國,壓力最大的是就業問題,如果大齡勞動力不退出勞動力市場,青年人就業就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