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來了不敢開門,查水表的不讓進屋,買菜時習慣性地要把小販的秤搬到眼前,買肉時總要用手按按有沒有注水,去超市買牛奶看不清保質期絕不會輕易付賬……,一項調研稱中國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
社會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1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發布引起社會各界反響。報告說“目前,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60分的信任底線。人際不信任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調查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只有兩到三成信任陌生人。”
盡管藍皮書的結論只基于7個城市不到2000份樣本的調查數據,是否能客觀反映出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狀況,還有一些質疑,但這個調查結論在很大程度上驗證了很多人的切身感受。
是什么原因導致社會總體信任降到了“不信任”水平?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俊秀認為,首先是由于社會轉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逐漸脫離原來的熟人社會形態,改變了原來的信任格局,人際信任下降是自然的結果。這當中,由于社會轉型中市場經濟秩序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完善或得不到很好執行,欺詐行為時有發生。另外,在資訊發達的今天,人們獲得了更多的間接上當受騙經驗,這一切使得人際信任不斷降低。至于民眾對基層政府、政法機關的信任度不高,對廣告業、房地產、食品制造、藥品制造、旅游和餐飲等行業的信任度很低,很大原因是由于一些政府官員的不作為、亂作為或貪污腐敗。
王俊秀說,“誠信講的是道德問題,而信任是中性的事實判斷,我們不應該簡單把社會信任問題歸結為社會道德滑坡或民眾素質低,要看到社會信任下降主要是由于人們的信任風險提高了。”
在一些專家看來,在人們道德和誠信嚴重缺失的關鍵時刻,應該拿起法律武器。要想挽回社會誠信,必須依靠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嚴格執法,提高違法成本。在西方社會,維系誠信的力量首先是法律,而在中國,誠信的維系主要靠道德約束,法律的威懾力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