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報報道,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主張,利用今次金融危機“騰籠換鳥”,進行產業升級。但人算不如天算,在金融海嘯橫掃一切的背景下,廣東雖然已騰出籠,卻沒有鳥來安家,所謂的產業升級,很有可能變成南柯一夢。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第一季度廣東GDP增長僅為百分之五點五,顯示經濟急速放緩,此數據令人憂慮廣東能否保住今年所定經濟增長百分之八點五的目標;另外廣東的進出口貿易更大幅下降近二成三,已連續兩個季度下降。
由于廣東經濟對出口依存度高,在全球貿易受金融危機拖累而急劇萎縮的背景下,廣東省的經濟發展遭受重創在所難免。在東莞等地,除了桑拿、洗浴等黃色行業依然蓬勃發展,絲毫不受金融危機影響外,絕大部分行業都奄奄一息,倒閉的企業更是數以萬計,不少原來富甲天下的鄉鎮也需要借債度日。
按理說,汪洋利用金融危機進行騰籠換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并沒有錯,因為通過金融危機進行行業的自然淘汰,可以將政府付出的經濟成本壓縮至最低,但社會成本與政治成本卻極大。在金融危機之下,失業率持續攀升,工潮此起彼伏,來勢兇猛,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剛性政治體制之下,失業率的陡然升高,遲早會發生社會動亂。到那個時候才進行政治治理,付出的治理成本恐怕會遠遠高于騰籠換鳥所付出的成本。
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最關鍵的是,騰籠換鳥進行產業升級,需要高科技進行儲備,廣東在這方面卻是短板。歷史上能夠成功進行產業升級的國家不多,美國與日本是少數的幾個,日本的成功是日本政府與企業一道,做了充分與精心的準備,即便如此,日本也經歷了“產業空洞”的痛苦期。日本的成功經驗在于,企業高瞻遠矚,做了較好的技術準備,生產一代,儲備二到三代,研發四到五代。
但珠三角長期作為世界工廠,大都是低水平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研發能力低,高等臈育產業化的能力也不高,遠遠比不上北京、上海、南京,大量引進的“先進技術”實質只是“適用技術”,其實道理很簡單,先進技術是跨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絕對不可能輕易轉讓的。珠三角既沒有技術儲備,也沒有多少人才、資金儲備,所以大量技術含量低的企業倒閉,騰出鳥籠之后,卻引不來鳳凰,變成空籠,經濟自然每況愈下。
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始終應該是國家扶持的重點,否則根本無法實現全民的充分就業。而作為一個大國,產業的升級換代也是應該的,問題是不能不顧實際,一哄而上,違背經濟規律,極容易變成一哄而散。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業率、能耗率、污染率、技術率應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官員盲人摸象,各執一端。
《聯合早報網》
(編輯:蘇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