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君
全國各地社保“空賬”連連之時,深圳社保卻出現了巨額874億元的盈余。
這座年輕的城市,“歷史包袱”自然迥異于其他城市,但在民眾養老看病錢上出現如此巨額盈余,公平與效率的問題再度凸顯。
退保每年盈余10億元
874億元!這是截止到2009年5月底深圳社保基金的賬戶節余。在全國社保賬戶虧空近8000億元的狀況下,強烈的反差讓人咂舌。
深圳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副局長杜斌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2008年年底之前深圳確實一直是醫保斷交一個月即扣除統籌部分,這個規定實施的原因不清楚,但卻有政策依據。深圳市政府于2003年5月27日發布、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25號《深圳市城鎮職工社會醫療保險辦法》(下稱《辦法》)第十九條、第二十八條和第三十條規定,參保人每醫療保險年度從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和地方補充醫療保險基金支付醫療費用的最高限額,均與連續參保時間掛鉤。
但《辦法》并未對連續參保的定義加以說明。而在社保局的實際操作中,不論參保人參保半年還是20年,只要斷交醫療保險1個月,不僅自其停交保險費的次月起停止享受除個人賬戶之外的基本醫療保險,其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和地方補充醫療保險基金支付醫療費用的最高限額,也均從續交費用的次月開始重新累計。
如此政策實施的結果極大地減少了社保基金的支出。按照上述規定,假如一名在深圳已連續參保20年的市民,不論何種原因(包括參保人所在單位的責任)造成中斷交醫療保險費1個月的話,其連續參保醫療保險的歷史就將不被承認,其原來能夠享受的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和地方補充醫療保險基金支付醫療費用的最高限額近33萬元,下降為不到1.6萬元(按深圳市統計局公布的2004年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31928元計算)。參保人必須重新連續交醫療保險三年以上才能享受原醫保償付限額,而參保人20年交入統籌醫療基金約工資總額的4.2%的前期積累在三年內將不被承認。
與全國其他地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深圳基本上是一個沒有“歷史遺留”的城市,目前整個城市的退休人員不到10萬人,按照深圳社保局目前公布的平均每人每月3000元的退休金來算,深圳一年36億元的養老負擔實在是讓其他不堪養老負擔的城市羨慕不已。
除了因不熟悉政策而被迫為深圳社保貢獻的大量積累以外,深圳市的社保基金結余還有一個更大的收入來源。深圳市目前有1300多萬人,其中有1100多萬的流動人口,這些流動人口中有700多萬的正常工作交費人口,但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在深圳享受社保待遇,截止到2008年底,在深圳領取養老保險的流動人口僅僅只有1000多人。
深圳一家代辦社保機構的負責人算了一筆賬,按照2006年全國都必須按照國務院38號文的規定(企業繳納10%,個人繳納8%,員工個人賬戶為繳費工資的8%,剩余的10%計入共濟基金)計算,深圳700多萬外來工長期參保,就按企業每個月平均給每個員工交100 元社保計算,企業1個月所交的保費就能收7億元,一年80多億元。這80多億元是外來勞務工的,流動性很大,基本全部納入深圳社保賬戶。
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是深圳唯一 一家民間研究深圳社保的機構領頭人,該研究所每年都會定期出版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報告。在他看來,盡管前述算法有些籠統,但深圳社保因為退保而沉淀到社保共濟賬戶里的每年節余高達10多億元卻是事實,深圳社保局對這個數字也沒有太大的異議。
“僅僅是2008年,深圳1100多萬人口因為退保為深圳留下來的社保基金就高達10億元。”劉開明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社保“圈地”增收
劉開明認為,深圳社保巨額賬戶積累的過程,和經濟學概念上的原始積累過程差不多,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圈地運動”。
但杜斌認為,參保人數增加確實為社保賬戶積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客觀上也為參保人帶來了福利:“只有先納入到體系內,才有機會享受到醫保服務。”
以醫療保險為例,為了把更多的人圈到社保的大范圍里,深圳社保局不斷降低參保門檻,交費比例從上世紀90年代工資的9%降到8%,再降到2%、1%,最終降到每個人每個月12元,其中企業交8元,個人交4元,就可以參加醫療保險。
通過上述措施,深圳市的參保人數呈現井噴式增長,2006年、2007年更是成倍增長,截止到2009年6月底,深圳市共有550多萬人參加養老保險,850萬人參加醫療保險,820多萬人參加工傷保險。
不僅如此,深圳社保局還相繼推出了少兒醫保、大學生醫保等,把大量的非社會勞動力也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內來。
截止到2009年5月底,深圳市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的人數達428.27萬人,而深圳市農民工的總共數字也不過700多萬人。
劉開明認為深圳社保局不計成本擴大參保面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給社保局增收,事實也證明,截止到2009年5月底深圳社保基金874億元的節余,這一數據在2006年僅為462億元。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進來,深圳社保局還給社保分了層次,有戶籍的深圳職工按照較高的比例參保,享受高投入高回報的政策,也額外享受地方補充醫療制度。
非戶籍的從業人員則享受社保統籌的政策,按照國家規定的社保交納比例參加社保,也將享受國家規定的社保回饋,同時也享用深圳市的補充社保政策。
而對于大量的農民工,深圳社保局考慮到負擔的問題,推出一些特殊政策,比如可以有選擇性參加,不用全部參加“五險一金”。
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深圳社保局要求每家企業都必須繳納欠薪保障,這個新險種旨在懲治那些習慣拖欠工人工資的企業,但具體實施時就成了拖欠工資的企業絕不會購買欠薪保障,這個險種的回饋政策也沒有出臺,所以又變相淪為了深圳社保局增加收入的來源。劉開明所管理的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每月都要定期繳納欠薪保障,但由于從來沒有拖欠過工資,所以從企業到員工目前也都沒有任何回饋。
劉開明認為,深圳社保改革中兩方面做法充滿了擴充賬戶的嫌疑。首先,社保局盡可能想辦法提高社保的交納基數,當然你可以說繳納基數和工資時掛鉤的,工資的提高自然而然就伴隨著繳納基數的提高,但問題是,深圳的社保賬戶已經大規模結余了,根據社保賬戶略有盈余的原則,是否應該提高繳費比例?
其次,社保局有意無意鼓勵農民工退保,比如社保局為退保人員專設服務窗口,基本上不為退保設置障礙,如果社會保險可以強制性征收,為什么沒有強制性回饋?
杜斌覺得這些質疑有點兒斷章取義:“深圳社保整體的繳納基數可能在上升,但這也是隨著務工人員的工資水平走的;關于鼓勵農民工退保的說法更是無中生有,因為深圳社保局對每一個退保的農民工都說明退保不利于他們的權益,在每一個退保的辦理窗口也會貼出溫馨提示,提醒大家盡量不要退保。”
事實上,深圳職工每月工資中,有8%的扣除是用來交社會養老保險的,累積到個人賬戶里;同時,企業要為該職工上交10%的社保養老保險費,累積到社會統籌賬戶上。如果外來工中途退保,則只能一次性取走他個人賬戶的錢,之前繳納保險的年限就不再計算。
對此,深圳市社保基金管理局政策法規處處長黃險峰辯駁稱,深圳社保一直是“大賬戶、小共濟”的概念,就是說之前企業繳納8%,個人繳納5%。員工個人賬戶為繳費工資的11%,剩余的2%才計入共濟基金。
所以黃認為,深圳市社保之前積累的更多的錢都是在個人賬戶上,并不能說深圳社保的“擴面”工作是為了賬戶增收。拿醫保舉例,2008年深圳市醫療保險基金結余32.30億元,其中個人賬戶結余21.56億元,占總結余的67%。深圳874億元的整體社保基金里也有500多億元在個人賬戶里。
訪談I.T(0.73,0.00,0.00%)ERVIEW
流動人口一直都被納入社保
專訪深圳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副局長杜斌
與社保征收繳納基數和工資掛鉤等的“市場經濟”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深圳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多年來在社保發放上依然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深圳市社保基金管理局醫保處處長沈華亮透露稱,深圳社保局甚至已經向上級領導部門提交了降低征收比例的申請,但目前還沒有進一步回復。
與此同時,即便保守估算,每年因退保而沉積在深圳社保賬戶上的10多億元的累積卻并未停止。針對頗具爭議性的該話題,深圳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副局長杜斌接受了《中國經營報》記者的專訪。
《中國經營報》:深圳社保最大的特點恐怕就是流動人口較多?
杜斌:深圳社保確實有其獨特的地方,也可以說就因為這種獨特性讓深圳的社保備受全國民眾的關注,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深圳社保早就實現了五險合一。早在1995年時,深圳社保就實現了醫保和社保的合并,機構人員的征收標準也達到了統一;
第二,社保機構的人員實行垂直管理,業務標準全部實現統一;
第三,深圳社保參保面大,規模大。截至到2009年5月份,深圳五個險種的參保人數分別是,養老保險550多萬人,醫療保險850多萬人,工傷保險820多萬人,生育保險310多萬人,失業保險相對落后一些也有200多萬人次;
2008年,深圳社保基金增收300多億元,截至到2009年5月底,深圳社保基金的規模高達874億元,這恐怕在全國2000多個社保賬戶中為數不多;
第四,流動人口比例大。有關部門統計,深圳市1300多萬人中有1100多萬是流動人口,深圳市戶籍人口僅有220萬。
《中國經營報》:深圳社保局有沒有針對流動人口出臺措施?
杜斌:深圳的流動人口比例確實很大,在進行社保改革的過程中,把流動人口納入社保機制一直是深圳市社保的工作原則之一,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企業和個人都不理解,但為了讓更多的流動人口納入社保機制,深圳市政府甚至不惜犧牲一些招商環境。
近些年總有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搬出深圳,比如富士康,但深圳市政府覺得還是應該以建設完善的社保體系為重,長期來看,對引進高端人才還是有幫助的。
深圳市的很多社保政策都是考慮到流動人口的特點的。以醫保為例,針對農民工的政策最突出的恐怕是專門推出了月繳費12元的農民工醫保,其中企業繳納8元,農民工個人才繳納4元,但個人門診和住院部分都可以使用。
《中國經營報》:讓更多人納入到社保賬戶的做法頗受質疑,因為大多數流動人口都很難在深圳享受社保,有專家解讀深圳把更多流動人口納入到社保的做法有專門增加社保賬戶的嫌疑。
杜斌:盡管客觀上流動人口的參保確實增加了社保賬戶的收入,但深圳社保的出發點可不是為了增加社保收入,如果是這個出發點,深圳市社保就沒必要針對流動人口出臺那么多的回饋政策,包括每月個人交4元錢就可以享受醫療門診保險等。
對于任何人來講,只有你在社會保險體制內才有可能享受到社保的待遇,深圳社保鼓勵或者說想辦法讓更多的流動人口進入到社保機制也是根據深圳的實際情況出發的,深圳市1100多萬的流動人口,不可能不考慮他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