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人才沒法判定,只能以當下成就判別馬化騰領“高層次人才”的住房補貼,是僵化的計劃式人才規劃和其判別方式所導致的。中國從計劃經濟時代開始有著規劃人才的習慣,這種計劃數量很少,多為非常態的典型(模范),不可持續,是一花獨放或幾花開,是“官養型的動物”,是可計劃的、可指標化的,如所謂百千萬工程計劃,培養一百個左右國際領先級人才、一萬個左右國家級人才。 然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一個人是否是人才,一個人才有多大的潛力是無法用指標量化的,并且人才是多元的,分散的。市場的自由之環境與獨立之人格是創新的土壤與溫床,政府的認定、管理、給帽子、給頭銜、對人的工程化計劃是難度的。在這種狀況下,政府無法量化以后的人才,只能量化現在的已經成功的人才,補助自然只能發給已經功成名就的人了。 | | 一個人是否是人才,一個人才有多大的潛力是無法用指標量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