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剛剛實施的新《勞動合同法》第一次將“勞動派遣”制度正式立法,并明確了今后臨時性、輔助性、可替代性的工作崗位可以使用勞動派遣的方式。時至今天,天津市的“勞動派遣”服務已從人們最熟悉的保姆、保安、搬運等輔助崗位延伸到了銀行、保險、工程師、空姐等“白領”崗位,幾乎擴大到所有工種。“表面看似為求職與求才間建起了一條快速通道,其實,超過一半用人單位的勞動派遣行為已經違法!”日前,人社部門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現狀
勞動派遣工收入 比正式工少一半
《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然而,記者調查了十幾家大型國企和事業單位,幾乎都存在違反該規定的現象。
在某事業單位做企劃工作的李曉玲談起勞動派遣工與正式工的差別時憤憤不平:“干同樣的活兒,可工資比人家少了一大塊,‘二等公民’的滋味真不好受。”據了解,在本市勞動派遣工中,有李曉玲這種感受的不在少數。一位事業單位負責人透露:工資相差30%;每月500元各種補貼、各大節日500元的“過節費”、醫療補充保險等,勞動派遣工都不享受。他坦言:勞動派遣工收入只相當于正式工的50%。
醫院銀行大單位 也有勞動派遣工
《勞動合同法》中的勞動派遣,一般只適用于臨時性、輔助性、可替代性的工作崗位,然而目前勞動派遣的適用范圍已被擴大到許多主要崗位。據悉,勞動派遣工目前已遍布本市醫療、銀行、汽車制造、裝備制造、賓館、服務等各個領域。在本市某建筑企業經營崗位工作了3年的鄒先生告訴記者:“我簽的是派遣合同,待遇和正式工相差很多,沒有住房公積金、沒有晉升的平臺,公司隨便找個借口就可以把我炒掉,一點兒安全感都沒有。”
調查
用人單位規避風險 勞動者權益沒保障
據透露,很多用人單位愿意使用勞動派遣工,一是為了降低用人成本,二是可減少勞動糾紛帶來的麻煩。
記者從市人才市場了解到,目前用人單位需要招派遣工的話,可以在網上發布用人信息、與人才市場簽訂用人協議,收取每人百元左右的服務費。對于這種日益成熟的“派遣”,市人社局負責人表示,許多用人單位在主要崗位上大量使用派遣工,不僅違反了法律規定,還逃避義務、非法規避風險,使勞動者的權益得不到保護。而對人才市場來說,簽出的派遣工越多,收入越高。
人社部門
勞動派遣問題不少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多數勞動者對《勞動合同法》中有關派遣工的相關規定并不熟悉。在銀行負責理財產品推廣的白先生這樣告訴記者:“要說什么是勞動派遣工,具體概念我也說不清楚。我們部門現在就沒有銀行的正式工,簽合同時公司就跟我們說明,簽的是派遣工的合同。”
據了解,當前《勞動合同法》實施中也有一些問題,特別是勞動派遣用工數量增加,一些用人單位甚至濫用勞動派遣。
對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勞動派遣在滿足用人單位的靈活用工需求和解決“摩擦性失業”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也產生了被派遣勞動者與所在企業直接用工存在同工不同酬、未繳或欠繳社會保險費等問題。目前,人社部正在會同國資委、全國總工會等單位抓緊研究規范勞動派遣用工管理的相關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