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1)
作為全球化經濟體系里最大的工廠,中國生產條件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深遠的“蝴蝶效應”。因此,近日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專業制造商,擁有60余萬員工的臺資企業富士康,在發生接二連三的工人自殺悲劇之后,決定給工人大幅度加薪,以及外資經營的工廠爆發一連串要求改善工人待遇的罷工潮,即刻成為國際密切關注的焦點。
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工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決策者理性選擇的結果。中國改革開放政策30余年的關鍵內容,便是利用優惠政策招商引資,通過吸引全球的資金、技術、知識與人才,來推進中國自身的經濟和社會的前進。這一有意識的舉措,配合冷戰結束后全球經濟貿易一體化的大趨勢,無疑為中國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助力,讓這個原來因不斷的政治內斗而近乎破產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改革開放政策的巨大成功當然不是沒有代價,由于當年國大民窮,“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了理所當然的策略;隨后的出口創匯戰略,更讓環境保護與工人權益退居二線。中國在開創30余年成功致富局面的同時,也不斷累積各類經濟、社會乃至政治矛盾。面對這些新生的挑戰,中國采取了所謂的“漸進式改革”方式,在維持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對各類矛盾沖突進行小修小補。這樣的應對辦法,至今還是取得可觀的成效: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大體穩定、國力節節高升,中共也牢牢主導了國家的前進步伐。
漸進式改革的優點,在于讓中國這個面積與人口龐大的國家,能夠穩健地發展,減低了開放后,外來及新生的事物和觀念對既有體制沖擊的后坐力。漸進式改革的關鍵,在于中共能完全根據自己的需要,掌控改革的方向和節奏,確保各種對執政權的挑戰,都能夠被與時俱進地消化。漸進式改革的成功,除了中共自身不斷強化執政能力,也需要外部社會的認同與配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近日的罷工潮與富士康加薪事件,值得各利益攸關方認真審視。
通過不斷學習調整,強化執政能力,是中國現政府的一大特點,無論是面對沙斯的肆虐、此起彼伏的“群體性事件”社會騷亂、西藏和新疆的民族沖突、四川大地震等危機,中共都從中不斷吸取教訓并改進治理。但是,富士康加薪以及后續的外資企業工人罷工,卻不僅僅是中國內部的問題,也涉及了國際資本流動、全球貿易結構、跨國產業鏈條組成等因素;這倒過來也會影響中國勞動市場的供需、產業升級對就業市場的效應,最終左右社會的穩定。
問題的復雜性使得中國政府位于一個進退維谷的處境,因為改變的步伐不再完全由其掌握。正如廣東的產業升級計劃,最終因全球金融危機而一波三折一樣,富士康加薪既反映也提高了中國工人階級對改善生活的殷切期待,然而普遍的加薪壓力,短期內勢必導致大量企業難以為繼,轉而增加失業問題,并加劇社會動蕩,甚至威脅到政治穩定。漸進式改革的局限,在這個新的發展里開始顯現出來;然而加快改革步伐,卻同樣帶有本身的變數和風險。中國政府的應變,不但將決定中國未來的發展,也會對世界經濟走向產生沖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