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默
年后東部沿海工業發達城市的用工荒,一如預料的大幅蔓延。有意思的是正當不少企業在為招不到人手開不了工愁眉不展時,一些專家學者卻在為用工荒可能帶來的產業升級形勢叫好。
專家們叫好的同時也不忘開出增加薪水緩解用工荒的藥方。對專家此說,一些中小企業主卻有不同看法。一位老板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十年前一個流水線上的工種月薪四五百很多人搶著做,如今同樣工種月薪1500元以上卻很難請到人,“都說物價漲幅大,以兩葷一素的盒飯為例,十年前3塊錢,如今關外工業區5塊的盒飯也相當普遍。”他認為,物價的漲幅遠趕不上工資的漲幅,一邊倒地向企業施壓,也助長了農民工找工時觀望、攀比的心態。
以這位老板的舉例而言,食品在CPI所占權重的確較大,但盒飯也只是農民工生活成本的一部分,他們的生活成本還包括了住房、教育、醫療等等更多的花銷。更重要的是,新一代農民工所受教育程度更高,對職業前景的選擇更加注重,對就業環境要求更高,對城市生活方式也有更高的期望。
從表面來看,用工方能夠提供的待遇跟農民工要求的待遇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個差距造成了勞動力供需方面一個短暫的不平衡。從深層次看,這種不平衡也來自兩個不同人群社會心理層面的差異,一邊是農民工因為用工荒的迫切形勢增加了手中要價的籌碼,一邊也有老板們對于大幅提高薪酬請到的人難如己愿的抱怨,兩邊的心理期望值都發生了變化。這種社會大眾在經濟轉型升級時期角色定位的心態差異,可能長期存在。
所以很多專家也提出解決用工荒的治本之策:讓農民變成市民。這則是一個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企業提高薪資待遇的同時,政府部門需出臺住房、福利、教育培訓等綜合社會配套措施,盡快讓社會保障覆蓋所有新生代農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