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記者馬漢青、實習生黃銓報道:權威研究顯示,目前珠三角城市月均生存費用超過1300元,而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地區(qū)也才1100元(詳見13日本報報道)。前天,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廣東權威的勞動工資問題專家,對此作進一步解讀。
工資調整宜“小步快跑”
生存費用包含什么?進行上述研究的暨南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博導韓兆洲告訴記者,生存費用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最低層次是最低生存線,包括吃、穿、用和雜項(居住、燃料等);中間層次是溫飽生存線,內容是在最低生存線基礎上再加上基本的交通、通訊支出;較高層次是發(fā)展生存線,是在溫飽生存線上再加上基本醫(yī)療保健和文化教育。按照今年的社平工資、經濟增長等因素,珠三角的最低生存線在1200元左右,溫飽生存線在1300元左右,而發(fā)展生存線則在1500元左右。
目前,廣東的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廣州也只有1100元,處于最低生存線附近,僅為社平工資的22%左右,還有進一步上調的空間。按國際經驗,最低工資應為社平工資的40%-60%左右,從實際情況看,珠三角比例如能提高到35%-40%,可接近發(fā)展生存線,應是目前比較合理可行的目標。
韓兆洲表示,最低工資標準調整要充分考慮企業(yè)的實際情況,宜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而不是一下調得很高。但目前有些企業(yè)擔心,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會“搞死企業(yè)”,實際并非如此。調查顯示,真正只拿最低工資的勞動者只占5%-10%左右,低工資在市場上根本就難招到人。
工資高低關鍵看產業(yè)
珠三角城市月均生存費用超過1300元,不少勞動者反映,自己的收入并沒有高出多少。由此,又引出一個相關話題———如何提高職工的總體收入水平?
華南師范大學人力資源教授、博導諶新民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決定職工工資總體水平主要有四個因素:勞動生產率、勞動力供求、勞動者素質高低、社會力量的介入。要提高職工的總體收入水平,當前適當調整最低工資、加大工資集體協商力度等的社會力量介入,確是一種當務之急。但從長期看,最主要的還是看勞動生產率的高低。
諶新民分析,發(fā)達國家總體收入水平高,勞動生產率高是主要因素。而處于產業(yè)鏈最低端、簡單的勞動密集型行業(yè),勞動生產率不高,總體工資水平就不可能高。這說明,我國勞動者總體工資水平的提高,關鍵是產業(yè)結構必須升級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