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4月30日電(記者 董建國)看電視20.8%,上網12.3%,睡覺11.5%……這是福州市1萬多名新生代農民工業余時間排在前三位的活動。共青團福州市委日前的問卷調查顯示,91%的新生代農民工在業余時間“感到寂寞”。
有關人士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如今逐漸成為農民工主體,但文化生活的匱乏卻成為他們融入城市的重要障礙,這個難題亟待破解。
文化生活匱乏精神狀態空虛
“自己在福建孤零零一個人,經常會感到寂寞,挺無聊的。”19歲的萬正雄來自四川,在福州一家塑料廠上班。他說,他的娛樂方式主要是上網、打臺球。“每個月2000多元的工資,上網、打臺球便要花掉600多。”
“我現在的愿望就是想趁著年輕多賺錢,掙錢以后回家蓋房子,再娶媳婦。”萬正雄說。
23歲的陳江來福州3年了。現在他和朋友合伙開了一家露天燒烤店。空閑時間,他的主要生活就是上網和睡覺。“我每天有一半的時間手機不離手,有時候開著手機QQ就睡著了。”
“我也想改變目前的單調生活,卻沒有辦法。心里彷徨、無聊時,我便和朋友拼命喝酒。”陳江說。
陳江所在的福州市倉山區石邊村,是外來務工人員的一個聚集地。這里自然形成的商鋪、沿路三十多米搭起的帳篷構成了一個鬧市,賣衣服、小炒、水果,還有書。“我們這些人感覺生活在城市邊緣,上班累下班無聊。”陳江說。
一些工作流動性強的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更為匱乏。在福州倉山區勞動力市場,建筑工吳燁告訴記者,五六年來,他跟隨父親去過三個城市,工作也換了七八份。 “我們一有時間便和老鄉們湊在一起,看武俠片,打撲克,喝喝酒。”
“相比于父輩們,我們懷揣著更多的夢想進城。我們需要生活,需要養家糊口,但更需要用文化來充實自己。”23歲的何銀春來自貴州修文縣,現在福州一家制鞋企業工作。他說:“每天下了工,總沒有什么有意義的事情可做。”
“工友們看起來很開心,其實心里很壓抑”。高中畢業的何銀春期待能夠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空暇時,他喜歡看報紙雜志、聽廣播,并保持著寫日記的習慣。今年他還特意報了一個海產養殖的培訓班。
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少新生代農民工都有類似的需求。“但買一本書十幾塊,看一場電影幾十塊,對于我們來說,這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一位90后農民工說,“如果城里一些公共娛樂場所能讓農民工優惠入場就好了。”
在采訪中,不少農民工說,他們感受不到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務。記者實地采訪看到,一些社區為服務農民工建立的農家書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平日乏人問津。
“盡管城市里的圖書館、電影院、博物館很多,有的還免費開放,但是這些離我們比較遠。這里最近的一家影院坐車都要兩個小時,再加上經濟壓力、時間緊張等原因,我基本上不去看。”在福州一家公司做保安的肖鵬說。
每天從早上7點上班到晚上19點,肖鵬的工作機械而單調,開門關門,發卡收卡,大多數時間他都斜靠在椅子上翻手機或者看報紙。
“作為新生代農民工,我們不愿意再回到農村,也不愿意成為城市的過客。”肖鵬說,“我們渴望自己真正融入城市,渴望文化離我們不再遙遠。”
共青團福州市委副書記郭海陽說,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已出現對文化生活的“高渴求”現象,可是現實條件的限制往往給他們澆上冷水,這種落差更讓他們猶如置身于文化生活的荒漠和孤島。
福州市現有農民工153萬,其中新生代農民工約占半數。“文化消費能力較低,公共活動場所較少,企業文化建設較弱等,是這一群體文化生活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郭海陽說。
有關專家表示,城市文化將農民工排斥在外,他們單調乏味的生活方式極易造成心理上的孤獨和無助,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2011年9月,國家有關部門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我國將形成相對完善的“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機制,建立相對穩定的農民工文化經費保障機制,農民工文化服務將切實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有關專家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在休閑娛樂、消費觀念、生活態度及生活預期等方面都和傳統農民工存在不少差異,呈現出新特點。相關部門宜采取措施,加強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文化服務的針對性。
專家建議,有關部門要采取新生代農民工易于接受的形式,為他們“量身定制”文化服務,把文化服務與新生代農民工的日常生活和生產結合起來;依托社區文化場所,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服務,組織新生代農民工與本地居民互動,促進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引導用工企業、文化企業、民間公益性組織等各類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工文化建設,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術培訓。
同時,企業要將改善和豐富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建立文化活動室,配備必要的活動器材和設備,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文化活動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