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小鵬
中國人有著濃重的經世致用情節。當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戴蒙德、莫滕森和皮薩里季斯三人時,人們想當然地認為他們得獎的理由是因為有助于解決當前的失業問題。其實,諾獎是純學術性質的,絕不會趕時髦。
做學問的關鍵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不像時髦的東西以解決當下具體事務為本。現在頒發的獎,其成果往往發端于二、三十年前,甚至更早。今年的諾獎獎勵的是戴蒙德等三人對就業理論的貢獻。具體而言,是他們的勞動市場搜尋匹配理論,即“戴莫皮(DMP)模型”。
在古典學派那里,非自愿失業不可能長期存在,因為工資的升降可以調節市場,實現充分就業。在凱恩斯主義者看來,工人存在貨幣幻覺,導致不能接受工資下降,市場遲遲不能出清,不如偷偷摸摸搞點通脹。在名義工資不變的情況下,令實際工資下降,可以促使早日實現充分就業。
1970年代后,出現了大量從新角度對這一理論的解釋。戴、莫、皮三人的“搜尋匹配理論”后來居上,其強項在于能比較好地分析“有人沒工做,有工沒人做”這種摩擦性失業現象。
轉換工作是常見的現象,但一個人是否轉工、花多久來搜尋工作,取決于搜尋的成本和收益。而成本與收益又與失業保險的有無、高低以及失業數量空崗數量有關。一個人如果沒有保險保障,或保險額度很低,他自然就不再挑三揀四,搜尋新工作時間縮短。同樣,如果市場上失業和空位大量并存,那么找工作的時間也會大為縮短。信息暢通與否,更是直接關系到摩擦性失業的高低。
“戴莫皮模型”里面有一個著名的“貝弗里奇曲線”,揭示出失業數與就業空崗數之間的反向變動關系。比如說,可以解釋失業率中有多少,是因為總需求不足的周期性失業,又有多少是搜尋和匹配過程中的摩擦性失業,這顯然有助于決策者理清思路,對癥下藥。戴蒙德曾對美國的貝弗里奇曲線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在失業率較高時宏觀性擴張政策較為有效;而失業率較低時,摩擦性失業占比高,就意味著解決失業主要靠溝通信息、增加培訓。
這一流派的理論,聽上去高深莫測,但其蘊涵的思想,或者說道理并不復雜。簡言之,它要求政府政策不能過度干涉勞動力市場,不能人為破壞市場均衡。而解決摩擦性失業,政策重點應該在于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培訓。
反思我國一些地方在干預勞動力市場時,雖出于好心,但客觀上卻導致了就業狀況惡化。如最低工資制、強制性長期勞動合同制等等。從長遠來看,決策者應將重點放在職業培訓和促進信息流通上。這或許是今年諾獎理論對咱們的一點兒經世之用途吧。 (作者為宏觀經濟研究員、財經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