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一五規劃的基期年。一年來,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州委八次黨代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奮力推進三個轉變,全力做好五篇文章,著力培育六大支柱,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和統籌發展,促進了全州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
一、綜合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初步核算,全州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06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增長速度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08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16.7億元,增長26.2%;第三產業增加值22.28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6%、55.9%和36.5%。 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三次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4.2:29.4:46.4調整為22.1:33.4:44.5,第二產業比重上升4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下降2.1和1.9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活力彰顯。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16.6億元,增長18.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4.4億元,增長41.7%;第三產業增加值5.7億元,增長19.1%。民營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0.9%。 國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構性矛盾、體制性障礙比較突出,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較低;產業集中度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農牧民增收難度依然較大,就業形勢比較嚴峻。
|
二、農業 全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各項惠農政策,以市場和效益為導向,不斷加大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推進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生產,農村經濟呈現出增產增收、全面發展的喜人局面。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9.5億元,增長5.1%。 基地建設取得成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主要產品獲得豐收。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7582公頃,比上年增加1886公頃,增長2.9%;油料作物847公頃,增加111公頃,增15.1%;蔬菜2288公頃,增加141公頃,增6.6%。全州建成“增糧增收示范工程”11.6萬畝,優質無公害蔬菜基地2.7萬畝;優質豆薯基地11.7萬畝,優質水果基地2.6萬畝,優質蠶桑基地2.8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18.2萬噸,比上年增3.7%;油菜籽產量0.1萬噸,增9.0%;水果產量9825噸,增9.2%;蔬菜產量5.3萬噸,增4.8%。 畜牧業發展較快。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模式得到推廣,畜牧業生產規模進一步壯大,主要產品產量繼續增加。全年各類牲畜出欄124.85萬頭,增長2.6%,其中,生豬出欄21.78萬頭,增長7.5%。主要畜產品產量繼續增加。全年肉類總產量83987噸,增加3819噸,增長4.8%。其中,牛肉產量61256噸,增加3545噸,增長6.1%;豬肉產量14130噸,增加404噸,增長2.9%。羊毛產量957噸,增長8.9%;牛奶產量113517噸,增長1.3%;蠶繭產量152噸,增長14.3%;水產品產量66噸,增長8.5%。 天然林保護和退牧還草工程進展順利。全年植樹造林8.13萬畝,封山育林30.57萬畝,飛播造林31.17萬畝,退牧還草570萬畝。2005年末,全州有各類自然保護區50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16個,州級7個,保護區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26.1%。 農田水利建設取得成效,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350畝,年末有效灌溉面積35.25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0平方公里。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2.5萬千瓦,增長13.6%;農村用電量8535萬千瓦小時,增長5.7%。 農村工業、建筑業、運輸業、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繼續發展。全州鄉鎮企業完成增加值2.99億元,增長12.6%;實現利稅總額7648萬元,增長21.1%。
|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05年,全州以水電業、礦產業為支撐,以工業園區建設為載體,以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為途徑,在量與質的同步提升中實現了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9.3億元,比上年增長33.8%,占全州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4%提高到18.6%,對全州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8.6%。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95億元,同比增長40%,增速為近年最高水平。 工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一是企業規模不斷壯大。2005年工業銷售收入上1000萬元的企業達到23戶,較上年增加4戶,其中工業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達到4戶。二是重點工業縣及直綜企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全州4個重點工業縣及直綜企業全年實現增加值7.0億元,增長35.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8.6%,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89.9%。三是水電業、礦產業成為工業的主導產業,聚集效應日趨顯現。2005年二大主導產業實現增加值7.4億元,同比增長38.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2.7%,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89.7%。其中,水電業增加值4.0億元,增長64.4%;礦產業增加值3.4億元,增長16.5%。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保持增長。其中:水泥增長54.1%,發電量增長37.5%,中成藥增長56.7%,鐵礦石原礦量增長4.0%,粗銅增長9.6%。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全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4.3億元,同比增長82.5%。其中利潤總額2.9億元,增長120.3%。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270.4%,比上年提高69.6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10.3%,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62.4%,比上年增加3.3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1.6次,比上年減慢0.2次;成本費用利潤率26.7%,比上年提高10.8個百分點。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州四級及四級以上建筑企業17個。其中,有工作量的建筑企業15個。實現利稅總額3962萬元,增長31.3%;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7萬平方米,減少3.3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8.8萬平方米,減少2.5萬平方米。
|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05年,全州以資源開發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爭取上力、借助外力、激活內力為手段,千方百計做好各類項目的篩選、包裝和推薦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7.65億元,比上年增長33.2%。其中,非國有單位投資29.1億元,增長46.3%。從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設投資53.18億元,增長37.6%;更新改造投資0.4億元,下降52.4%。 在全社會投資中,農林牧漁業、采掘業和水電業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林牧漁業投資3.48億元,增長31.0%。采掘業投資3.09億元,增長110.6%;電力業投資25.49億元,增長52.3%。 全年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施工項目575個,比上年減少28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583.92億元,增加425.61億元。其中,新開工項目331個,減少43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70.53億元,增加37.47億元。全年建成投產項目322個,項目建成投產率56.0%,新增固定資產25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達到46.7%。小天都電站首臺機組、洪壩、灣二、隴須電站、農村通訊扶貧工程等竣工投產;海竹路、瀘石路改造、呷村銀多金屬礦、金康、仁宗海電站等項目建設加快;康定機場試驗段、稻屬路、沙坪電站等項目開工;兩河口、長河壩、瀘定電站以及雀兒山隧道等項目的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
五、國內貿易 消費持續快速增長。受城鄉居民收入增加,消費者信心增強等因素影響,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億元,增長16.8%。其中,城市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2.7億元,增長18.2%;縣及縣以下消費品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9億元,增長12.4%。 在各種經濟類型中,國有經濟零售額5.5億元,增長25.2%;私營個體經濟零售額8.7億元,增長28.4%。從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3.7億元,增長19.3%。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2.6億元,增長15.0%。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5年,全州繼續加大投資軟、硬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增強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招商引資呈現出直接投資項目增多、民間投資項目增多、優勢資源開發項目增多的良好態勢。全年共簽約引進國內項目150個,協議引進資金額284億元;到位引資額30.4億元。其中,水能資源開發項目48個,到位資金22.9億元;旅游資源開發項目9個,到位資金1.4億元;礦產資源項目21個,到位資金2.9億元。
|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生產及建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年末,全州公路通車里程已達9824公里,其中等級公路6837公里。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44639萬噸公里,增長25.5%。完成旅客周轉量45121萬人公里,增長7.0%。 郵電通信業持續發展,綜合通訊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年實現郵電業務收入2.3億元,增長27.2%;年末郵電公網電話用戶達到10.6萬戶;移動通訊高速發展,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達10.8萬戶,增長30.7%。全州電話普及率達到23.1%。其中,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11.4%。 注重規劃編制,加大宣傳促銷,強化行業建設,全州旅游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1%,外匯收入1709萬美元,增長11.6%;接待國內游客225.4萬人次,增長25.3%,國內旅游收入14.3億元,增長22.8%。
|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支快速增長。全年完成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4.6億元,比上年增加1.6億元,增長52.4%。其中:上劃中央兩稅收入1.3億元,增長39.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億元,增長54.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4億元,增長21.8%。 金融存貸款規模擴大,金融運行平穩。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6.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1億元,增長18.9%。其中,企業存款余額22.1億元,減少1.8億元,下降7.5%。各項貸款余額27.4億元,增加2.9億元,增長11.9%。其中,短期貸款余額8.2億元,增加0.9億元,增長12.1%;中長期貸款余額19.1億元,增加2.2億元,增長13.2%。 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17.8億元,現金支出128.4億元,貨幣凈投放10.6億元。 保險事業平穩發展,保費收入有所提高。全年保費總收入4244萬元。其中,財產險收入3361萬元;人身險收入883萬元。全年處理各項賠款和給付金額2222萬元。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1692萬元,人身險賠付金額530萬元。
|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堅持“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2005年,全州有各級各類學校977所,在校學生136905人,教職工8900人,其中專任教師7820人。 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等教育結構逐步優化。普通高校1所,招生4700人(含成人)。在校本專科學生7832人(含成人),增長10.6%,畢業生961人。 基礎教育蓬勃發展。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任務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任務取得積極進展,“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53.6%。年內,石渠、色達、德格、理塘4縣通過了掃盲評估驗收。全州小學927所,招生17659人,在校小學生96596人,增加2036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7.5%,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普通中學36所,招生10993人,在校學生29936人。 中等職業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州中等職業教育(職高、普通中專)學校5所,招生682人,比上年增加53人,在校學生2541人。其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2所,在校學生2541人。 成人教育事業健康發展。鞏固現代遠程教育成果,實現中央、省電大教學資源共享。全年招收本專科學員1302人;參加自學考試2096人,獲得本(專)科文憑274人。 “科教興州”戰略深入實施,農業科技推廣、中藏藥產業基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取得成效,科普工作廣泛開展,全社會科技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全年科技三項費支出265萬元,相當于GDP的0.1%。 服務“三農”,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應用水平。馬鈴薯科技產業化開發力度加大,技術培訓、品種引進、項目實施等工作圓滿完成。 加強中藏藥產業發展的宏觀指導,制定、完善相關扶持政策,積極開展橫向科技合作,搭建中藏藥產業發展平臺,中藏醫藥研究工作全面展開,中藏醫藥研究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高。 繼續加大科普知識宣傳力度,組織開展科普宣傳月和送科技下鄉活動,全年舉辦科普講座40場,發放各類技術資料45564冊,接受咨詢人數達3.8萬余人次。
|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堅持以先進文化為導向,面向生活,扎實創作,促進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全年創作歌舞節目12臺,美術作品80件,書法作品120件,攝影作品150件;全州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全年各級文化單位演出656場次,觀眾人數達35萬余人次;有公共圖書館3個;文化館19個;博物館2個。 文物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年內,開展了對德格印經院、丹巴古碉群等一批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綜合考察工作,完成了對州藏博館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館藏文物的清理工作,實施了對甘孜白利寺等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工作。 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廣播電視覆蓋率持續提高。“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建設繼續鞏固,有線電視入戶工作積極推進,州、縣廣播電視節目雙向傳輸工程全面完成。2005年末,全州有廣播電臺1座,節目3套,調頻轉播發射臺480座,廣播人口覆蓋率82.8%,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電視臺1座,節目2套,電視轉播發射臺1201座,電視人口覆蓋率83.1%,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全州有線電視用戶4.29萬戶,比上年增加750戶。 繼續加強城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成疾控中心19個,建成傳染病醫院(病區)和急救中心20個,新建和改造鄉鎮衛生院315個,村級衛生站(室)283個,村級衛生機構覆蓋率達44.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面穩步提高,受益農牧民達3.05萬人;急性傳染病、包蟲病等重大疾病、地方病的預防控制和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得到加強,創建衛生城市工作卓有成效。全年新增州級衛生縣城2個。 體育事業健康發展,競技體育取得新進步,體育產業獲得新發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方興未艾,參與人數不斷增多,社會影響日益擴大。全年獲省級比賽金牌22枚、銀牌20枚、銅牌20枚;接待國內外登山團隊17支;銷售體育彩票300萬元,累計籌集公益金達18萬元。
|
十、環境保護 環保力度加大,環境質量改善。繼續強化污染防控工作,年內對30家重點工業企業進行了污染源綜合整治,限期治理了省掛控企業7戶,在州、縣掛控企業中,19戶企業通過驗收,11戶企業依法關閉;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經監測,全州主要流域出境斷水面水質達到Ⅲ級,大氣質量總體保持國家1級標準;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測工作不斷加強;環保宣傳深入人心,公民環保意識增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取得新進展。
|
十一、人口 2005年末,全州總人口91.55萬人,比上年增加1138人。總人口中,男性46.53萬人,女性45.02萬人;農業人口76.74萬人,非農業人口14.81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3:100,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25‰。 總人口中,藏族72.23萬人,占78.9%;漢族16.14萬人,占17.6%;彝族2.56萬人,占2.8%;其它民族0.62萬人,占0.7%。
|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加,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5年,全州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7216元,增長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增長3.8%;人均消費性支出6045元,增長3.5%。全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310元,比上年增收149元,增長12.8%。其中,工資性收入221.9元,增長13.9%;家庭經營收入987.7元,增長14.6%。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74元,增長16.7%。 2005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9.6億元,同比增長13.1%。其中,活期儲蓄存款余額15.8億元,同比增長17.3%;定期儲蓄存款余額13.8億元,同比增長8.6%。 全州年末城鄉從業人員53.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2萬人,增長0.4%。城鎮單位在崗職工6.1萬人,增長0.7%。其中,國有單位減少0.2%,集體單位減少10%。鄉村從業人員45.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7萬人,增長1.6%。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098人,登記失業率5%。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農村扶貧工作成效顯著。2.1萬名城鎮低收入人口納入城市“低保”范圍,6.6萬名貧困農牧民納入農村“低保”范圍,3793名失地農民得到妥善安置。全年實施新村扶貧工程99個,移民扶貧工程283戶,全州有2.79萬名絕對貧困人口基本解決了溫飽,有1.89萬名相對貧困人口實現了越溫脫貧。全年為企業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6574萬元,按時足額發放率達到100%。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征繳率不斷提高。全州養老保險參保職工人數25610人,征繳養老保險費9287萬元,征繳率96%。失業保險參保職工人數40051人,征繳失業保險費665萬元,征繳率99%。全年為4221名失業人員提供了失業保障。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繼續推進,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縣18個,占100%,參保人數77583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15702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12403人。 注: 1、公報中各項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甘孜統計年鑒—2006》為準。 2、公報中生產總值及產值指標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抽樣調查推算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