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我市農民工素質和就業能力,進一步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根據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農業部等部門《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的通知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
1、指導思想:以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提高農民工素質為目的,以勞動力轉移就業前的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充分調動教育培訓機構、用人單位、農民個人的積極性,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統籌、行業組織、市場運作、重點依托各級各類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開展培訓的工作格局,促使農民工由“體力型”向“智力型”、“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
2、目標任務。2004年,開展引導性培訓5萬人,職業技能培訓1.2萬人,對已進入非農產業就業的5萬農民工進行崗位培訓。2005—2007年,開展引導性培訓30萬人,職業技能培訓 9萬人,對已進入非農產業就業的20萬農民工進行崗位培訓。2008—2010年,隨著政府扶持資金的增加、培訓設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培訓力度。對擬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50萬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展就業前的引導性培訓,對其中的15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已進入非農產業就業的30萬農民工開展崗位培訓。
|
二、培訓對象、內容和方式
|
1、培訓對象:需要轉移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新增勞動力、本地非農行業農民工。
|
2、培訓內容:引導性培訓。由鄉鎮組織進行,主要開展政策法律、法規知識、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等方面的知識培訓,提高農民工遵紀守法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樹立新的就業觀。職業技能培訓。由各級技工學校、職業學校、社會力量辦學機構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不同行業的要求和市場需求,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的90個工種設置培訓課程。當前的培訓重點是信息業、農產品加工業、家政服務、餐飲、酒店、保健、建筑、加工制造業等行業的職業技能。崗位培訓。由用工單位根據工作需要,自主設置課程,自主開展培訓。
|
3、培訓方式:職業技能培訓可分為長訓班、短訓班以及根據企業用工需要的定向班。市級主要開設長訓班,培訓對象為具有高中文化的中青年,畢業后要求達到中級工以上技術水平;縣級開設短訓班,培訓對象為初中以上文化的青年農民,畢業后要求達到初級工技術水平;鄉鎮主要進行引導性培訓。應屆初、高中畢業生畢業時要填寫職業技能培訓意愿,由教育主管部門統一安排職業技術培訓。
|
三、主要措施
|
1、整合現有資源,集中力量搞好農民工培訓。我市現有各類成人教育學校、職業技術學校、技工學校、農機學校、社會力量辦學機構和農業系統管理的教育、推廣機構600多家。各類成人學校、技工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社會力量辦學單位要集中力量,搞好職業技術培訓;各類農業推廣培訓中心及鄉鎮黨員電教中心承擔引導性培訓。市、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統一加掛“農民教育培訓中心”牌子,指導鄉鎮開展引導性培訓。為了確保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效果,市、縣(市、區)農業局要組織對申請政府培訓經費補貼的各類培訓機構進行統一認定,認定合格的授予“許昌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由市政府統一掛牌。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學校,進行在崗培訓。各縣(市、區)要千方百計挖掘和整合教育資源,盡量擴大培訓規模。
|
2、加強管理,確保教學質量。一是對辦學機構實行動態管理,建立更新淘汰機制。市、縣(市、區)農業局對申請經費補貼的培訓機構除正常的監督檢查外,每1—2年進行一次資格認定,對不合格或不守信用的培訓機構要及時更新淘汰,不斷補充新的培訓機構。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市、縣每年要舉辦2期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師資培訓班,不斷充實師資力量,提高教學水平。培訓機構可根據需要,聘請市內外大專院校、有關業務部門或工商企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教授、高級技術工人等任兼職教師。市農業局要建立師資資源庫,合理調劑,資源共享,并定期對教師任職資格進行考評檢查,不合格者不得聘用。三要加強教學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嚴格考試考核,保證每一個學員至少掌握一門專業技能,適應用工需求。各培訓機構要突出辦學特色,樹立培訓品牌。四是抓好培訓試點,以點帶面。為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在不同地區開展不同形式的培訓試點,以探索經驗逐步推廣。今年,先行在鄢陵縣、襄城縣、禹州市搞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試點。各縣(市、區)也要選擇1—2個鄉(鎮)進行試點。
|
3、加大資金投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經費實行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市、縣(市、區)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經費,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將科技三項經費的5%、扶貧資金的10%用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綠色證書工程”、“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也要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列為重要內容。用人單位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所需經費從提取職工工資總額1.5%的職工培訓經費中列支。用于補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經費要專款專用。
|
4、制定激勵政策,提高培訓效果。通過認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可申請培訓補助經費,對成績突出的,按照培訓后的就業人數給予獎勵。具體辦法由市農業局會同財政部門制定。物價部門要嚴格審定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機構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并加強監督檢查。各級公安、工商、稅務等部門要降低或免除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機構的收費。培訓機構要壓縮費用,節約開支,切實降低農民工的培訓費用。任何單位不得強制農民工參加收費鑒定,農民工自愿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的,鑒定機構要減半收費,鑒定合格者頒發國家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按照有關規定,落實就業準入制。凡在許昌轄區的用人單位招收農民工,屬于國家規定實行就業準入控制的職業(工種),應從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大力推行“訂單式培訓”,調動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
6、搞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服務和勞務輸出服務。一要構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輸出的資源調查系統,形成市有資源庫、縣區有網絡、鄉鎮有臺帳、村有名冊的資源體系。通過調查了解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轉移輸出狀況、富余勞動力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求職意愿、外出務工人員的地域分布、從事職業等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培訓和輸出。二要廣開農民工轉移渠道,及時發布用工信息,為農民外出務工提供優質服務。三要搞好跟蹤調查。市、縣(市、區)農業局要會同財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教育局到就業單位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學員的就業情況進行跟蹤調查,發現有弄虛作假行為的,將收回財政獎勵資金,情節嚴重的,將取消相關培訓單位的培訓資格。
|
7、引入市場機制,實行管培分離。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吸納社會各方面的資金,創建公平競爭的培訓環境,通過市場化運作,共同參與農民工的培訓。堅持培訓機構自主招生、自主培訓、自主管理、自主聯系就業、政府引導規范的原則,培訓機構要廣泛與用人單位或勞務輸出組織結合,直接開展訂單、定向培訓。引進產業化經營模式,建立集招生、培訓、就業為一體的經濟組織,促進培訓與就業的緊密結合,以市場引導培訓,以就業促進培訓。各培訓單位在擴大培訓規模的同時,要開展特色培訓,逐步樹立培訓品牌。政府有關部門做好制定規劃、宣傳發動、優化工作環境、認定培訓機構、驗收培訓轉移效果、跟蹤服務、制定和兌現落實有關政策,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搞好服務。
|
四、組織領導
|
1、建立組織,強化領導。市政府成立“許昌市發展農村勞務經濟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協調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輸出的重大事項。領導組下設農民工培訓和勞務輸出管理兩個辦公室,農民工培訓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局,勞務輸出管理辦公室設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各縣(市、區)都要建立相應的領導協調機構。鄉鎮要充實農技推廣力量,在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加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辦公室”牌子,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
|
2、實行目標管理,明確責任。各級政府要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內容,實行目標管理。要明確各有關部門的工作職責,統一組織,互相配合。農業部門作為牽頭部門,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時,重點做好培訓機構認定、招標、監管工作;勞動保障部門負責勞務輸出的管理工作,負責審查頒發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鑒定以及勞務中介機構的審批;財政部門負責落實培訓補助資金,監督檢查培訓資金的使用情況;金融部門負責為參訓的農民提供就業小額貸款;教育部門在組織本系統教育培訓資源參與轉移培訓工作的同時,負責培訓學歷的認定;科技部門要利用各種科技培訓中心,科技示范基地開展轉移培訓工作;建設部門重點做好建筑行業農民工的轉移培訓工作;扶貧部門要重點做好扶貧對象的轉移培訓工作;民政部門負責社團組織的審批;供銷部門要發揮其帶動農民進入市場的作用,積極開展市場營銷的培訓;工會、司法部門負責幫助外出務工人員維護合法權益;駐外辦事機構負責為許昌籍務工人員搞好服務、協調工作;團組織、婦聯負責宣傳青年、婦女參加務工技能培訓,為參訓農民外出務工提供相應服務;廣電部門、新聞單位負責宣傳、報道;其它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都要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支持和幫助。
|
3、以縣為主,分級負責。按以縣為主,分級負責的機制進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縣(市、區)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組織實施單位,以縣(市、區)為單位組織項目申報,培訓任務由縣(市、區)主管部門采取招標的辦法分配到培訓機構;培訓驗收由縣(市、區)主管部門組織人員進行驗收;培訓機構由縣(市、區)主管部門進行監管。鄉級政府主要負責參訓農民的宣傳發動和組織工作。
|
4、強化監督,狠抓落實。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督促檢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和資金的落實,建立崗位責任制,完善各項管理制度,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防止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用工單位借培訓之名亂收費,損害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