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_av中文字幕网免费观看_51激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久久综合网 -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8
[首頁]
[收藏]
法律
首頁
>
法律列表
>
農業部關于印發《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通知
農業部關于印發《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通知
2011-12-30
農業部關于印發《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通知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結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我部組織編制了《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農業部
目 錄
第一章 把握形勢,順應發展新要求 1
一、發展成就與經驗 1
二、發展機遇與挑戰 5
第二章 轉變方式,確立發展新思路 7
一、指導思想 7
二、基本原則 7
三、發展目標 9
第三章 明確任務,推動發展新跨越 12
一、鞏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12
二、大幅提升農業科學技術和物質裝備水平 13
三、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 15
四、努力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 17
五、大力發展農業農村公共服務 19
六、完善和創新農業農村發展體制機制 21
七、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22
第四章 優化布局,構建發展新格局 24
一、構建農業戰略格局 25
(一)東北平原主產區 25
(二)黃淮海平原主產區 25
(三)長江流域主產區 25
(四)汾渭平原主產區 26
(五)河套灌區主產區 26
(六)華南主產區 26
(七)甘肅新疆主產區 26
二、優化農業產業布局 29
(一)種植業 29
(二)畜牧業 31
(三)漁業 32
(四)農產品加工業 34
(五)農墾經濟 35
第五章 加強建設,提升發展新水平 36
一、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36
二、切實加強“菜籃子”產品供應能力建設 36
三、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37
四、加快推動草原等農業生態建設 39
五、著力強化農產品加工能力建設 40
六、積極促進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41
第六章 強化措施,開創發展新局面 42
一、強化多元投入 42
二、加大農業補貼補助力度 42
三、完善農業獎補機制 43
四、加強農村金融服務 43
五、改善農產品市場調控 44
六、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 44
七、深化改革創新 45
八、強化法制保障 45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時期。為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有關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制定《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第一章 把握形勢,順應發展新要求
一、發展成就與經驗
“十一五”以來,中央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在各級各部門和億萬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農業和農村經濟克服嚴重自然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等影響,實現了持續穩定發展,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糧食連年增產,總產連續4年保持在5億噸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邁上了萬億斤新臺階。“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滿足了市場多樣化需求。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先后跨越4千元、5千元大關,年均實際增長8.9%,增速超過“七五”以來各個時期。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均達到52%,分別增長4個和16個百分點,標志著科技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農業生產方式正由千百年來人力畜力為主轉入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農業農村改革開放取得新成就,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繼續保持穩定,土地流轉平穩有序,家庭農(牧)場、種糧大戶不斷涌現,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37萬多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25萬個,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逐步發展壯大;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農產品貿易國。農村二三產業快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提高到1.7:1;鄉鎮企業增加值超過11萬億元,年均增長12.9%;休閑農業年接待游客超過4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1200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超過2300億元,比2005年增長110%以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創新局面,農村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村容村貌明顯改觀,涌現了一大批示范典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我國成功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一五”是極不平凡的五年,是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的五年。實踐表明,要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重中之重”戰略思想,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必須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必須堅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服務,切實增強農業科技支撐能力,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動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專欄1 “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主要成就一覽表
類別 指標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長(%)
農
產
品
供
給 糧食播種面積(億畝) 15.64 16.48 1.05
糧食總產量(億噸) 4.84 5.46 2.44
棉花總產量(萬噸) 571 596 0.86
油料總產量(萬噸) 3077 3230 0.98
糖料總產量(萬噸) 9452 12008 4.9
肉類總產量(萬噸) 6939 7925 2.69
禽蛋總產量(萬噸) 2438 2765 2.55
奶類總產量(萬噸) 2865 3780 5.7
水產品總產量(萬噸) 4420 5373 3.98
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 94.3 94.8 [0.5]
農業
產業
結構 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33.7 30 [-3.7]
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 1.1 1.7 [0.6]
鄉鎮企業增加值(萬億元) 5.05 11.2 12.9
農墾生產總值(億元) 1358.65 3381 20
農業
物質
技術
裝備
條件 有效灌溉面積(億畝) 8.25 8.98 1.71
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 0.45 0.5 [0.05]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48 52 [4]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 36 52 [16]
農機總動力(億千瓦) 6.8 9.2 6.23
農業
組織
方式 農民專業合作社數(萬家) 37.9
實有入社農戶(萬戶) 2900
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萬個) 13.6 25 13
帶動農戶數(萬戶) 8700 10700 4.23
農村生態 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 12 33 [21]
農業產
值與農
民收入 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億元) 22420 40497
轉移農業勞動力(萬人) [4500]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 3255 5919 8.9
注:帶[]的為五年累計數,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二、發展機遇與挑戰
“十二五”時期,世情、國情、農情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仍然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風險挑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作為政策導向,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全社會關心農民、支持農業、關注農村的氛圍更加濃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更加有利。一是我國已進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9萬億元,財政收入突破8萬億元,綜合國力和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強農惠農力度將持續加大。二是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十二五”時期城鎮化率將超過50%,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將更加明顯。三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深化,擴大內需戰略全面實施,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空間將更加廣闊。四是農村改革深入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度基礎更加堅實,發展活力將進一步增強。
但是,我國農業現代化滯后于工業化、城鎮化的問題相當突出,農村發展滯后、城鄉發展不協調越來越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制約。一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尚不穩固。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物質裝備水平不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滯后、組織化程度較低等問題突出,在資源短缺與環境約束加劇、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國內外傳導聯動和相互影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保障農產品供求總量平衡、結構平衡、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壓力增大。二是農村生產要素流失嚴重。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中存在著耕地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和非農化、非糧化現象;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勞動力已進入總量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階段,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發展缺人才、新農村建設缺人力問題凸顯;農村資金外流、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問題依然突出,加快建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合理補償機制的要求更加迫切。三是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難度增大。農業生產進入高成本階段,金融危機后農民外出務工增速放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遏制,縮小城鄉差距任務艱巨。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好形勢,必須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創新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突出發展重點,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更加奮發有為地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二章 轉變方式,確立發展新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按照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總體要求,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為目標,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要任務,著力強化政策、科技、設施裝備、人才和體制支撐,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夯實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基礎,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把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首要任務。解決好13億人口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必須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首位,堅持立足國內保障基本自給的方針,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滿足國內消費需求。
(二)堅持把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主攻方向。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深入實施科教興農和人才強農戰略,強化基礎設施和物質裝備條件建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三)堅持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民生,事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必須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優化種養結構,拓展農業功能,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確保億萬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四)堅持把推進農村改革創新作為強大動力。農村改革創新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動力源泉,必須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強化農村土地管理,完善城鄉平等要素交換關系,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五)堅持把加強宏觀調控作為重要手段。加強宏觀調控是實現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物價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作用,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增強短缺農產品供給能力,完善貿易調控和產業準入政策,防止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促進農業和
三、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農民收入大幅提高,農民生活更加殷實;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城鄉發展更加協調。具體發展指標為:
——農產品供給能力。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億噸以上;棉花、糖料總產量分別達到700萬噸和14000萬噸以上,油料總產量達到3500萬噸;蔬菜、水果等產品供應穩定增加;肉類、禽蛋、奶類、水產品總產量分別達到8500萬噸、2900萬噸、5000萬噸、6000萬噸以上;標準化生產普及率明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6%以上。
——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畜牧業和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達到36%和10%;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2:1;鄉鎮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農墾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農業的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進一步拓展,農業農村服務業快速發展。
——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比重持續提高,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3;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0億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左右;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300萬人,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5%。
——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方式。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成長,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穩步發展,農業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數達到1.3億戶,存欄100頭以上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超過38%,出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50%。
——農業效益與農民收入水平。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左右;累計轉移農業勞動力4000萬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貧困人口明顯減少。
——農業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化肥、農藥的利用水平明顯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力爭達到80%以上,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達到50%以上;草原退化得到有效遏制;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水平顯著提高,累計放流各類水生生物苗種1500億尾。
——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科教、文化、衛生、體育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專欄2 “十二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
類別 指標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長(%)
農產品供給能力 糧食播種面積(億畝) 16.48 >16.0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億噸) >5.0 >5.4
棉花總產量(萬噸) 596 >700 >3.27
油料總產量(萬噸) 3230 3500 1.62
糖料總產量(萬噸) 12008 >14000 >3.12
肉類總產量(萬噸) 7925 8500 1.41
禽蛋總產量(萬噸) 2765 2900 0.96
奶類總產量(萬噸) 3780 5000 5.75
水產品總產量(萬噸) 5373 >6000 >2.23
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 94.8 >96 >[1.2]
農業農村產業結構 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30 36 [6]
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9.3 10 [0.7]
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 1.7 2.2 [0.5]
鄉鎮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 10
農墾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 9
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52 >55 > [3]
農業機械總動力(億千瓦) 9.2 10 1.68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 52 60 [8]
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億畝) [0.4]
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 0.5 0.53 [0.03]
農村實用人才總量(萬人) 820 1300 6.8
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方式 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戶數(億戶) 1.07 1.3 3.97
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年存欄100頭以上) 28 >38 > [10]
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年出欄500頭以上) 35 50 [15]
農業效益與農民收入 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 5
轉移農業勞動力(萬人) [4000]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 5919 >8310 >7
農業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 69* >80 >[11]
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 33 >50 >[17]
累計放流各類水生生物苗種(億尾) 289 [1500]
注:帶[]為五年累計數;帶*為2009年數;820萬農村實用人才總量為2008年底數;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絕對數按2010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第三章 明確任務,推動發展新跨越
“十二五”期間,著力從七個主要方面入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鞏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按照穩定面積、優化結構、建設主產區、提高單產的思路,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確保95%以上的自給率。
(一)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切實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不斷優化耕地利用結構,統籌糧食和經濟作物發展,保證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完善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快耕作制度改革,合理提高復種指數,開發利用冬閑田,積極治理鹽堿地,繼續推進水稻“單改雙”,充分挖掘耕地利用潛力。
(二)優化糧食品種結構。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以“旱改水”、“秈改粳”、“灘改田”等為主要途徑,擴大優質粳稻生產。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品種,擴大優質強筋小麥生產。培育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蟲、低水分的玉米新品種,擴大飼用等專用玉米生產。積極發展高油、高產、多抗大豆新品種,穩定大豆自給率。擴大脫毒馬鈴薯種薯供給能力,滿足市場消費、加工和農民增收的需要。
(三)加強主產區建設。推動項目、資金、科技等進一步向主產區傾斜,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生產水平高和糧食調出量大的核心產區,重點加強13個糧食主產省、產量超過100億斤的產糧大市、產量超過10億斤的產糧大縣生產能力建設。完善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機制,調動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性。
(四)提高單產水平。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提升基礎產出能力。加快研發一批適應現代農業機械化作業需要、具有重大突破意義的新品種,不斷擴大應用面積。大規模整建制開展高產創建,集成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強化行政與技術結合、科研與推廣結合、規模化經營與專業化服務結合,促進全過程規范化、標準化、機械化種植,推動糧食生產不斷跨上新臺階。
二、大幅提升農業科學技術和物質裝備水平
(一)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強化農業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著力提高農作物種業核心競爭力,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繼續實施農業行業科研專項,加強節本增效及應對災害等方面重大技術研發。完善農業科技評價機制,激發農業科技創新活力。深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實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特設崗位計劃。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和集成應用,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培育一批農業科研杰出人才、農業技術推廣骨干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大力培養新型農民。
(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加強農田水利和節水農業設施建設,擴大有效灌溉面積,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和高效節水灌溉;推進農田道路、橋涵、防護林網、輸變電等配套設施建設;支持農民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立農田設施管護機制,確保各類農田設施長期穩定發揮效益。加快改善養殖業品種改良條件,加強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小區)、標準化池塘改造和建設,強化重點省份草原牧區建設。開發建設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區海洋牧場,合理控制海域養殖面積和密度。加強漁政漁港建設。
(三)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和設施農業。擴大農機裝備總量,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快突破水稻栽植和玉米收獲等薄弱環節制約,加速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大棉花、油菜、甘蔗機收技術攻關力度,盡快提高棉油糖生產機械化水平。大力推進丘陵山地經濟型、種子生產加工與植保、養殖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等各領域機械化。加強農機試驗鑒定和安全執法裝備能力建設,推進農機質量和安全使用監督管理。培育和規范農機作業和維修市場,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建設連棟溫室、日光溫室、鋼架大棚、“田頭冷柜”等農業設施,提高農產品均衡供應能力。
(四)推進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制定完善應對各種農業重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預案,加快構建監測預警、應變防災、災后恢復、農民收入減損等防災減災體系,建立健全農業防災減災長效機制,提高應對自然災害和重大突發事件能力。加強農業氣象服務體系、農村自然災害防御體系建設,提高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水平。強化救災物資和技術儲備,根據不同地區災害發生特點和救災需要,及時提供資金、設施保障,推廣相應的生產技術和防災減災措施,切實減輕災害的不利影響。
三、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
(一)深入調整農業結構。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加強棉花、油料、糖料、蠶桑、天然橡膠等工業原料作物生產基地建設,穩定棉花供給能力,力爭糖料基本滿足國內居民消費需求,食用植物油自給率穩定在40%。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蔬菜生產的意見,加強蔬菜重點產區建設,穩定大城市郊區蔬菜種植面積。積極發展園藝產業,推動水果、茶葉、花卉等優勢園藝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支持畜產品規模化飼養,穩定發展生豬和蛋禽,加快發展肉禽和奶牛,積極推進肉牛肉羊和絨毛羊發展。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引導水產品優勢區域建設,扶持和壯大遠洋漁業。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嚴格實行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全程監控,強化企業誠信制度建設。支持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加大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力度。
(二)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和擴大農民就業增收為目標,優化農產品加工業區域布局,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生產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產地加工,推廣普及先進實用的儲藏、保鮮、分級清選、包裝技術,促進農產品保質減損增效;強化科技創新,完善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提高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與應用能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培育一批產值過百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促進產業集聚和優化升級。
(三)提高鄉鎮企業發展能力。促進鄉鎮企業機制創新和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積極引導鄉鎮企業向有條件的小城鎮、縣城及周邊和園區集中,擴大就業容量,壯大縣域經濟。支持鄉鎮企業通過企村互動、以企帶村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鄉鎮企業東西合作,促進地區間產業梯度轉移。
(四)壯大農業農村服務業。鼓勵各類經濟主體開展化肥、農藥等農資供應服務,規范市場秩序,穩定價格,保障供應。積極扶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發展,擴大統防統治服務范圍。加快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農機大戶和自我發展能力強、利益聯結緊密、運作規范的服務組織,大力發展跨區作業,促進農機作業服務和維修服務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在優勢產區建設和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積極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提高農產品生產流通組織化程度,推行農產品流通標準化,加強產銷信息引導,落實和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產品營銷網絡。著力完善農村沼氣服務體系。支持發展商貿、信息、餐飲等農村生活服務業,構建農村連鎖經營網絡,繁榮農村經濟。
(五)培育農業農村新興產業。加快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培育和生產動植物新品種、生物農藥、獸藥、疫苗、生物肥料和農用材料,擴大應用面積。加快發展以農作物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拓展農業功能,挖掘文化內涵,引領新型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形成。開拓農業農村新興產業產品市場,引導商業模式創新,建立行業標準和重要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促進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四、努力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
(一)提高家庭經營收入。大力推廣節本增效技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積極發展優勢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和休閑農業,使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增加收益。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民在延伸產業鏈條中分享收益。強化產銷對接,加大農產品營銷促銷力度,積極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健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市場監測預警機制,穩步提高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適時采取臨時收儲政策,努力使主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二)增加工資性收入。加大培訓力度,大力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增強就業能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鼓勵發展勞務經濟,強化城鄉人力資源市場對接,加強勞務輸出基地建設,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合理引導農民工外出就業。繼續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健全農民工權益保障制度。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三)增加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增強政策協調性,突出政策的針對性,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引導農村土地流轉規范有序進行,盤活土地資產。改革征地制度,縮小征地范圍,提高征地補償標準。
五、大力發展農業農村公共服務
(一)加強農業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在全國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逐步建立村級服務站點。加強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和防控能力建設,健全動物防疫體系,完善國家動物疫病防控網絡和應急處理機制,制定實施國家動物疫病防治中長期規劃,啟動重點動物疫病防治計劃,有效控制重大動物疫情。加強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部、省、地(市)、縣(場)四級農產品(含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積極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推廣和應用,穩步提升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開發農業信息資源,加強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與市場監測預警服務,建立統一的種養、流通信息鏈。著力強化縣、鄉兩級防汛抗旱服務體系。加大體系建設投入,保障工作經費,改善工作條件,創新運行機制,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強化水源保護、水質監測和工程運行管理。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全面解決農村人口用電問題。推進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提高農村公路運輸的普遍服務能力,滿足廣大農村及偏遠地區運輸需要。繼續改造農村危房,力爭全面完成墾區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建設任務,引導農民建設富有地方特點、民族特色、傳統風貌的安全節能環保型住房。實施捕撈漁民安居工程。開展農村河道綜合治理。改善農村用能結構,進一步發展農村戶用沼氣和大中型沼氣,強化沼氣管護。加強省柴節煤爐灶炕改造。積極推進林區基礎設施建設。
(三)推動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構建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網絡。鞏固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農村高中階段教育。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加強面向“三農”的技能人才培養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制度,提高籌資標準和保障水平,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加大地方病、重大傳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提高農村衛生安全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完善并落實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措施。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基層公共設施的綜合利用。繼續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加強農村社區建設。繼續完善和實施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制度、全國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西部地區計劃生育“少生快富”工程。
六、完善和創新農業農村發展體制機制
(一)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做好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依法落實農民承包土地的各項權利。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健全農村土地承包檔案管理制度,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進入城鄉建設用地市場流轉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嚴格限定在依法取得的經營性用地范圍內。
(二)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依法自愿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支持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實施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優質資源聚集,培育一大批規模優勢和產業特色明顯的專業戶、專業村。
(三)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廣泛開展示范社建設行動,加強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建設。深入開展“農超對接”,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學校、酒店、大企業等最終用戶實現產銷銜接,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推動合作社之間聯合與合作,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設農產品倉儲、冷藏、初加工等設施。
(四)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質量。制定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綜合性政策文件,啟動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跨越發展行動。鼓勵龍頭企業自主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精深加工,參與現代流通。引導龍頭企業采取兼并、重組、參股、收購等方式,組建企業集團。建立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推動龍頭企業集群發展。加強農業產業化人才培養,建立一支懂政策、善經營、會管理的龍頭企業人才隊伍。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組織模式,支持農戶、合作社以資金、技術、勞動等要素入股龍頭企業,形成產權聯合等多種形式的緊密型利益關系,增強帶動農戶的能力。
(五)加強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創建一批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集聚配置科技、資金、人才、管理等要素,提高集約化水平,壯大主導產業,創新體制機制,探索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的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發揮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引領區域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積極推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等建設。
七、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一)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認真貫徹落實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政策,完善耕地保護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大力推廣農機深松整地,提升土壤有機質,努力培肥地力,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加強設施農用地管理,防止以發展設施農業為名,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加大執法力度,加強補充耕地的質量建設和管理。
(二)加強草原保護。做好草原劃定和功能區劃工作,突出草原生態優先理念,加強分類指導和協調,加快重點地區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堅持草畜平衡,推行禁牧休牧輪牧和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強化草原監督管理,落實草原動態監測和資源調查制度,嚴格草原征占用管理,依法打擊各種破壞草原的違法行為。完善退牧還草政策,加快重度退化草原補播改良。加強牧區畜牧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強草原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人工飼草料基地和棚圈設施,科學利用草原,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
(三)強化水資源保護和農業生物資源養護。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進一步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保障農業用水需求。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建設旱作農業示范基地,推廣噴灌、微灌等先進節水技術。繼續執行休漁、禁漁制度,擴大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建設海洋牧場,加強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水生生態修復示范區建設。加強養殖水域灘涂管理,穩定漁民水域灘涂養殖使用權。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加大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建設力度。建立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權屬制度,加強植物新品種保護。建立外來入侵生物風險評估和監測體系,嚴格防范外來有害物種入侵。
(四)加快推進農業節能減排和農村環境治理。大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理念,大力推廣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能等節約型農業技術和節能型農業裝備,積極引導發展循環農業。強化農業生態保護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快開發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原料的肥料、飼料、工業原料和生物質燃料,推進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開展農村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繼續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推進農村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和無機廢棄物收集轉運。
第四章 優化布局,構建發展新格局
“十二五”時期,圍繞保護和利用好耕地、草原和江河湖海及灘涂資源,深入實施《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加快構建“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促進生產要素在空間和產業上優化配置,不斷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
一、構建農業戰略格局
(一)東北平原主產區
本區域處于溫帶,土壤肥沃,耕地平整連片,水土資源匹配,生態環境較好,適于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十二五”時期,重點建設以優質粳稻為主的水稻產業帶,以籽粒與青貯兼用型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產業帶,以高油大豆為主的大豆產業帶,以肉牛、奶牛、生豬為主的畜產品產業帶。
(二)黃淮海平原主產區
本區域地處暖溫帶,地勢平坦,具有適宜農業生產的溫度、雨水、光照等氣候條件,是我國傳統農區,農業生產精細化程度和農民科學種田水平較高。“十二五”時期,重點建設以優質強筋、中強筋和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以籽粒與青貯兼用和專用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產業帶,以高蛋白大豆為主的大豆產業帶,以肉牛、肉羊、奶牛、生豬、家禽為主的畜產品產業帶。
(三)長江流域主產區
本區域大部分地處亞熱帶季風區,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積溫較高,雨熱同季,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十二五”時期,重點建設以雙季稻為主的優質水稻產業帶,以優質弱筋和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雙低”優質油菜產業帶,以生豬、家禽為主的畜產品產業帶,以淡水魚類、河蟹為主的水產品產業帶。
(四)汾渭平原主產區
本區域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光熱水土條件匹配良好。“十二五”時期,重點建設以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以籽粒與青貯兼用型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產業帶。
(五)河套灌區主產區
本區域氣候干燥,雨量稀少,地形平坦,適宜黃河水自流灌溉。光照充足,積溫較高,晝夜溫差大,農業生產氣候條件獨特。“十二五”時期,重點建設以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
(六)華南主產區
本區域地處高溫多雨、四季常綠的熱帶-南亞熱帶區域,丘陵廣布,是我國磚紅壤、赤紅壤集中分布區域,農業生產類型多樣。“十二五”時期,重點建設以優質高檔秈稻為主的優質水稻產業帶,甘蔗產業帶,以對蝦、羅非魚、鰻鱺為主的水產品產業帶。
(七)甘肅新疆主產區
本區域屬于我國西北干旱地區,光照時間長,熱量充足,以綠洲灌溉農業和草食畜牧業為主。“十二五”時期,重點建設以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
同時,加快建設其他農業地區和其他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主要包括:西南和東北的小麥產業帶,西南和東南的玉米產業帶,南方的高蛋白及菜用大豆產業帶,北方的油菜產業帶,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和南方的馬鈴薯產業帶,廣西、云南、廣東、海南的甘蔗產業帶,海南、云南和廣東的天然橡膠產業帶,海南的熱帶農產品產業帶,沿海的生豬產業帶,西北的肉牛、肉羊產業帶,京津滬郊區和西北的奶牛產業帶,黃渤海的水產品產業帶等。
“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
二、優化農業產業布局
(一)種植業
主攻方向:圍繞糧食安全保障有力、主要農產品滿足供應、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的目標要求,切實加強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棉花、油料、甘蔗、蔬菜、蘋果、柑橘、天然橡膠等優勢區建設。
發展重點:大力推進“兩個大規模創建”和“五個加快”。大規模開展糧棉油糖高產創建,逐步實現優勢產區、主要品種全覆蓋;大規模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努力實現100%生產資料統購統供、種苗統育統供、病蟲害統防統治、產品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品100%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加快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逐步實現重點地區、主要品種全覆蓋;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力爭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的優勢種子生產基地;加快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大規模推進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努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快推進科學抗災減災,努力形成防災減災的長效機制。
專欄3 加快發展種植業優勢品種
水稻 重點建設東北、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3個水稻優勢區,在擴大雙季稻、穩定南方秈稻生產的同時,推進東北“旱改水”、江淮適宜區“秈改粳”,擴大粳稻生產。加強超級稻和雜交粳稻育種等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提高病蟲害專業化防控水平,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提升全程機械化水平。
小麥 提升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和東北5個優勢區生產能力,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品種,加快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少(免)耕栽培、機械化生產等先進實用技術,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
玉米 加強東北春玉米區和黃淮海夏玉米區的優勢地位,積極挖掘西南、華北和西北地區生產潛力,穩定增加專用玉米播種面積,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排灌條件,大力推進全程機械化,著力提高單產水平。
馬鈴薯 推進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和南方5個優勢區建設,優化脫毒種薯、加工專用薯和鮮食商品薯的產業布局,組裝集成推廣脫毒專用品種和少(免)耕栽培、覆膜栽培等關鍵技術,積極推進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產量和品質。
油料 以長江流域油菜優勢產業帶和北方油菜優勢區為重點,開發利用南方冬閑耕地,提高油菜機械化生產水平。積極發展冀魯豫及東北農牧交錯區花生生產,鞏固提高東北大豆產業,發展西北、東北鹽堿地油葵等油料作物生產。
棉花 穩定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大力發展西北內陸棉區,重點推進新疆棉區建設。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加快推廣膜下滴灌等節水技術,平整改良土壤,提升棉花采摘機械化水平,改善品質,提高棉田綜合生產能力。
甘蔗 重點建設廣西、廣東、云南和海南甘蔗優勢產區,力爭面積穩定在2500萬畝,優化品種,合理施肥,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著力提高耕種收機械化水平,提高單產和蔗糖分。
蔬菜 穩定提高大中城市城郊菜園子,著力建設華南、長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黃土高原和云貴高原夏秋蔬菜、黃淮海和環渤海設施蔬菜五大優勢區域蔬菜基地,突出加強海南和廣西的南菜北運基地建設,推進標準化、設施化生產,保障蔬菜供應總量平衡、季節均衡、區域和品種平衡。
蘋果 加快渤海灣、黃土高原兩大蘋果優勢區產業化發展進程,堅持“穩定面積、提高品質、擴大出口、增加效益”的思路,大力推廣標準園創建,在苗木繁育、栽培耕作、病蟲害防治等環節實施標準化生產管理。加強產后商品化處理能力建設,全面提升我國蘋果產業市場競爭力。
柑橘 加快長江上中游等柑橘優勢區產業化發展進程,以優化產業結構、品種結構、熟期結構、區域結構為目標,加快現代集約化柑橘生產基地建設步伐。進一步提高柑橘商品化處理能力、保鮮貯藏能力,大力發展柑橘罐頭和橙汁加工。
天然橡膠 加強廣東、海南、云南天然橡膠優勢區建設,優化良種苗木,加快新品種和老舊低產膠園更新,加強非生產期膠園撫管,著力提高單產,開展標準化示范園建設,提升橡膠基地建設水平,完善科技研發和生產服務體系,推進橡膠初加工集中度,推行清潔生產,提高產品質量。
(二)畜牧業
主攻方向:以保障肉蛋奶有效供給、保障飼料和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環境和生態安全為核心任務,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繼續實施全國生豬、肉牛、肉羊和奶牛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大力加強畜產品優勢產業帶建設。
發展重點:加快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速畜禽品種改良步伐;加快建立健全標準化養殖體系,積極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加快建立健全飼料安全保障體系,推進高效安全新型飼料研制與產業化開發,發展優質牧草等飼料原料生產;加快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著力構建科學規范、責任明確、處置高效的動物疫病防控網絡;加快建立健全草原生態保護建設體系,推進草畜平衡,加快恢復草原生態,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加快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加強草原防火和鼠蟲害防治,提高草原畜牧業防災減災能力。
專欄4 加快發展畜牧業優勢品種
生豬 重點建設東北、中部、西南和沿海地區優勢區,全面推進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實施,加大地方特色品種資源保護與利用,提高我國優良種豬自我供種能力。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強化廢棄物綜合利用,提升生豬養殖水平,保障豬肉有效供給,實現生豬養殖可持續發展。
肉牛 加強東北、西北、南方和中原肉牛優勢區建設,加快品種改良,開發選育地方良種,適度引進利用國外良種。在飼草料豐富的地方積極發展母牛養殖,鼓勵集中專業育肥,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提高生產效率。
肉羊 加強中原、中東部農牧交錯帶、西北和西南等肉羊優勢區建設。加強新品種培育、良種選育和地方品種保護開發,加快肉羊養殖良種化。大力發展舍飼、半舍飼養殖方式,積極推進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
奶牛 建設東北內蒙古產區、華北產區、西部產區、南方產區和大城市周邊產區等五大奶業產區,加強奶源基地建設。加快實施奶牛遺傳改良計劃,建立苜蓿等優質飼料基地,提高擠奶機械化水平。凈化奶牛群體重大疫病,強化生鮮乳質量監管。積極推進學生飲用奶計劃,促進乳制品消費。
蛋禽 鞏固中原、東北等主產區生產,推進蛋雞養殖區域南移。重點發展高產、高效蛋雞和蛋鴨。加快國內優良品種選育和推廣,大力開發利用地方品種資源,提高種禽產業化生產水平;加強種禽疾病凈化,保證雛禽質量;積極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快禽蛋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提高生產效率,保障禽蛋市場供給和質量安全。
肉禽 穩定傳統肉禽主產區生產,加快推動有潛力的區域發展。加快發展優質黃羽肉雞和水禽,適度發展白羽肉雞,提高家禽產品質量。加強地方肉禽品種資源的保護力度,重點加強肉禽新品種選育和良種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禽肉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達到產業優質、高效、安全生產的目標。
(三)漁業
主攻方向:以確保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漁民持續穩定增收、水域生態安全和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為主要目標,著力轉變漁業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現代漁業。繼續推進出口水產品三個優勢區建設,積極發展大宗淡水魚類和名優水產品種養殖,保障水產品有效供給,全面提升漁業生態安全、水產品質量安全和生產安全的水平。
發展重點:大力發展標準化水產健康養殖,提升水產原良種、疫病防控、技術推廣、質量安全建設水平;積極推廣工廠化養殖、深水網箱養殖、稻田養殖、鹽堿地養殖等現代養殖方式,拓展水產養殖發展空間;加強監測評估,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漁業資源,控制捕撈強度,進一步完善和推進近海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建立開發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相統籌的現代漁業體系,增強遠洋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增殖放流規模和質量,加強海洋牧場和水生生物保護區建設,提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水平;加強漁政裝備和隊伍建設,加快漁港建設步伐,提高漁政、漁港、漁船管理現代化水平和安全生產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
專欄5 加快發展漁業優勢品種
優勢出口水產品 加強黃渤海、東南沿海和長江流域“兩帶一區”出口水產品優勢區建設,推進優勢區域內鰻鱺、對蝦、貝類、羅非魚、大黃魚、河蟹、斑點叉尾鮰和海藻8個優勢品種生產的優質化、組織化和產業化,促進水產原良種體系逐步完善和高效運轉,基本建成水生動物防疫體系和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有效預防和控制重大水生動物疫病,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大宗淡水魚類 加強長江中上游、長江中下游、華南和“三北”四個大宗淡水魚類優勢產區建設,以推進健康養殖池塘改造、水產養殖標準化創建和水生動物防疫工程建設為重點,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加快親本更新和原良種推廣,提高大宗淡水魚類養殖綜合生產能力。加強養殖水域環境修復,推廣健康養殖模式。開發大宗淡水魚類加工技術和加工產品。
名優水產品種 加強沿海海水魚類、東中部名優淡水魚類、“三北”和西南冷水性魚類、長江中下游和珠三角淡水蝦類優勢產區建設。積極發展海參、珍珠、龜鱉等特色和土著品種養殖。提高工廠化養殖、深水網箱養殖和高標準冷水魚養殖等設施漁業規模,加強原良種工程建設,提高自主遺傳育種能力和原良種覆蓋率。加強苗種擴繁能力建設,保障苗種供應。加強優質全價配合飼料研發,推廣配合飼料養殖技術。
(四)農產品加工業
主攻方向:以種植、畜牧、漁業的產業布局為基礎,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種養業優勢區域和城市郊區及縣域集中,推進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農產品加工業布局,實現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生產力布局的良性互動,促進農產品加工與農業協調發展。
發展重點: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和擴大農民就業增收為目標,以突破農產品加工技術瓶頸為切入點,著力發展產地加工,促進產業集聚,發展一批產值超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群;著力推進精深加工,培育領軍企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產值過百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完善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提高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與應用能力;著力完善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業對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就業增收的帶動作用,實現同步發展。
專欄6 加快發展各類農產品加工業
糧食加工 在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等糧食優勢區,大力發展糧食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倉儲物流業,打造現代化國家級口糧、工業用糧和飼料用糧加工基地,提高產品附加值。
經濟作物加工 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經濟作物優勢區,大力發展棉籽、油料、糖料、柑橘、蘋果等經濟作物產品加工業。著力突破產后加工處理技術與設備瓶頸,穩步提升深加工水平。
養殖產品加工 在中原、東北、西北、沿海等養殖產品優勢區,積極發展肉品、乳品、水產品加工業,推進傳統特色養殖品工業化生產,健全產業鏈,完善質量控制體系和追溯體系,保障養殖產品食用安全。
(五)農墾經濟
主攻方向:突出糧、棉、橡膠、糖料、牛奶、良種等優勢農產品生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及熱作產業;以農產品加工為基礎壯大農墾工業,以農業服務、商貿流通、居民服務為重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創建不同類型的現代農業示范區,積極推進場縣(鄉)共建,進一步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發展重點:鞏固和提升糧、棉等農產品大型生產基地和國家天然橡膠基地建設水平,加強現代農業設施裝備建設,推動全程機械化;提升畜禽良種基地建設水平,推進奶牛、生豬等標準化規模養殖和生產;擴大農業標準化實施范圍,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在主導產業中的運用,探索并推廣先進生產模式,擴大農產品質量追溯建設范圍,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積極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市場競爭力強、具有較大行業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農墾發展空間。
專欄7 加快發展主要農墾經濟區
東北墾區 繼續強化水稻、玉米、大豆等優勢品種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積極擴大場縣(鄉)共建領域和范圍,推進奶牛、肉牛和生豬等重點畜禽品種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養殖,大力發展農產品倉儲、加工和物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
西北墾區 穩定發展棉花、種業和特色農產品生產,積極發展節水農業、設施農業,夯實生產基地建設基礎,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提升養殖基地建設水平,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
中東部墾區 突出發展小麥、水稻、生豬等種業,優化高水平良種生產基地建設,積極培育現代種業企業,大力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挖掘特色種植、養殖等產業優勢,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南方墾區 著力推進天然橡膠、糖料、熱帶水果等熱帶作物生產,加強標準化、優質化、品牌化建設,提升熱作產品產業化水平,進一步壯大蔗糖等加工龍頭企業,優化發展糖業循環經濟。
城郊型墾區 積極提升牛奶、蔬菜等“菜籃子”產品生產水平,著力提高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水平,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產業鏈條和品牌建設,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壯大整體實力。
第五章 加強建設,提升發展新水平
按照“鞏固基礎、提升能力、保障發展”的思路,在繼續實施現有重點工程的基礎上,整合農業建設項目,擴大投資規模,突出加強六個方面的建設。
一、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針對農田基礎設施薄弱、水利設施年久老化失修、中低產田比重高等問題,按照統一規劃、分工實施、縣級整合的原則,制定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推動縣級建設規劃編制和實施,統籌推進新增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工程建設,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十二五”期間,全國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保有量占全國耕地總面積比重明顯增加。
二、切實加強“菜籃子”產品供應能力建設
針對新時期“菜籃子”產品季節性、結構性、區域性短缺和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的問題,啟動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重點在“菜籃子”產品主產區建設園藝作物生產小區、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場,擴大建設規模。在優勢產區建設和改造一批國家級重點大型批發市場和區域性產地批發市場,建立完善農產品流通追溯體系。到2015年,基本實現“菜籃子”產品均衡供應,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全國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新格局基本形成。
專欄8 新一輪“菜籃子”工程
1 園藝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
在大中城市郊區和蔬菜、水果等園藝產品優勢產區,支持建設一批設施化、集約化“菜籃子”產品生產基地,重點加強集約化育苗、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園藝產品標準化生產。
2 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
支持建設生豬、奶牛、肉牛、肉羊、肉雞和蛋雞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重點加強養殖場(小區)的畜禽舍標準化改造,養殖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和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疫病防控等方面的設施建設,推進畜禽養殖標準化和規模化。
3 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
加快對現有老化規模養殖場標準化改造,大力發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支持養殖場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配套機械設備、環境保護設施、水生動物防疫設施、質量安全檢測設施等建設。圍繞保障大中城市水產品供應,重點發展城市周邊和池塘養殖主產區水產養殖,擴大設施養殖面積。發展增殖漁業,搞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支持發展遠洋漁業。
4 “菜籃子”產品產地批發市場
支持在優勢產區建設和改造一批國家級重點大型批發市場,重點開展信息服務、電子交易、儲藏物流、質量安全檢測、環境衛生處理等設施;支持“菜籃子”產品規模化生產基地建設一批區域性產地批發市場,改善信息服務、質量檢測、采后處理等條件,鼓勵配套建設冷藏保鮮和流通加工設施,實現采后快速預冷、商品化加工處理和上市旺季入庫冷藏保鮮。
三、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針對農業公共服務設施條件薄弱,與發展現代農業要求不相適應的突出問題,依據《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做出的有關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的部署,重點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服務、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生產經營信息、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村經營管理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創新管理體制,改善服務條件,提高人員素質,提升服務能力。到2015年,實現農業公共服務能力穩步提升,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本滿足廣大農民對農業公共服務的需求。
專欄9 “十二五”現代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工程
1 鄉鎮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工程
在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產量質量安全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基礎上,按照整合資源、注重實效、填平補齊、因地制宜、標準適當原則,改善農業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控、農產品檢驗檢測、農民培訓等設施設備條件。
2 動植物保護工程
健全六級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加快動物疫病區域化建設、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加強獸藥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強化動物防疫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加強四級農作物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和防控、重大植物疫情控制和阻截、農藥風險評估和監管、植保科技支撐和物化支持等植物保護基礎建設。
3 現代種業工程
改善農作物育種設施裝備條件,支持良種生產優勢地區建設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加大西北、西南、海南農作物育制種基地建設力度,完善農作物品種試驗和種子檢測設施條件;支持與畜禽品種選育相關核心育種場、原良種場、種公畜站、新品種培育場建設,重點建設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場和種畜性能測定中心;建設水產遺傳育種中心和原良種場;建設重要動植物基因資源庫及轉基因技術轉化平臺。
4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工程
完善各級質檢機構檢驗監測儀器設備,建設部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研究中心,補充建設一批部級專業質檢中心,全方位建設地(市)級綜合質檢中心和縣(場)級綜合質檢站;構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預警平臺。
5 漁政漁港建設工程
改擴建或新建一批沿海中心漁港、一級漁港、二級漁港、避風錨地和內陸重點漁港,建立健全海區級和省級漁政基地,購置一批漁政執法設施。
6 農業機械化推進工程
支持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購置大型復式和高性能農機具,支持適宜地區購置中小型先進適用農機具,改善農機化技術推廣、農機安全監理、農機試驗鑒定等公共服務機構條件,建設國家和區域農機化科技創新中心,加強農業航空站和農航作業起降點基礎設施建設。
7 農業信息化建設工程
建設一批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設國家、省、縣(場)三級“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共享化農業信息綜合數據庫和網絡化信息服務支持系統。
8 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力建設工程
支持產地合作社加強農業生產服務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直銷網點、社區連鎖店和超市專賣場建設;建立合作社成員檔案,實施安全生產記錄管理,建立合作社財務管理體系,加強市場信息的收集和發布。
9 農村土地流轉和仲裁機構條件建設工程
建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交易平臺,改善土地流轉市場交易環境;建設仲裁庭審設施設備;建立健全承包經營權登記流轉和糾紛調處管理信息系統和平臺。
10 耕地質量監測能力建設工程
建設耕地質量監測預警體系、肥料田間試驗示范基地和土壤墑情監測體系。
四、加快推動草原等農業生態建設
針對我國草原退化嚴重、農業生態脆弱和生物資源衰退的問題,堅持重點突破和面上治理相結合,以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青藏高原草原等地區為重點,加大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京津風沙源草地治理工程、三江源草地建設工程和牧區水利工程實施力度,啟動實施沙化草原治理工程、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南方草地保護與建設工程。加強草原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工程建設力度。到2015年,草原牧業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水生生物資源得到有效養護,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生態屏障功能不斷增強。
專欄10 “十二五”草原建設與農業資源保護工程
1 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工程
建設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區和水生生態修復示范區、加強農業生物資源監測和鑒定評價條件建設,強化農業生物資源保護科技支撐。
2 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
建設草原圍欄、棚圈,補播改良退化草地,建植人工飼草料地,加強監理監測能力條件建設。
3 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完善管護、辦公和生活設施,配備交通、通訊、科研、監測、宣傳與教育設備。
4 草原防災減災工程
加強草原災害監測預警體系、防災物資保障體系及指揮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災害防治應急反應能力。
5 牧區水利工程
建設牧區中小型水庫、塘壩、自流引水渠、揚水站等地表水源工程,加強地下水源井建設;加強田間灌溉設施建設,著力改善牧民飲水點及配套設施。
6 沙化草原治理工程
建設草原圍欄、小型牧區水利配套設施,推廣飛播改良、人工種草、禁牧、休牧等措施。
7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建設暖棚,實施草地圍欄封育、人工種草、飛播種草,購置飼料機械等設備。
8 南方草地保護與建設工程
開展天然草地改良、人工種草等建設,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草地生產力。
9 巖溶地區石漠化草地治理工程
建設草地圍欄,實施人工種草、草地改良,提高草地植被覆蓋度。
10 三江源草地建設工程
實施退牧還草、已墾草原還草、生態惡化草原治理、草原防火、草地鼠害治理,建設保護管理設施。
11 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工程
治理沙化草地、黑土灘、毒雜草、鼠蟲害,封山育草等。
五、著力強化農產品加工能力建設
針對我國農產品初加工嚴重滯后、產后損失嚴重、轉化增值水平較低等問題,支持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使用技術成熟、經濟適用的產后貯藏、保鮮、烘干等產地初加工設施、設備。在糧食生產核心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重點加強農產品加工業技術研發體系建設,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加快技術裝備改造升級。到2015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顯著提高,農產品產后損失率大幅降低,農產品加工業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六、積極促進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針對秸稈資源浪費和污染嚴重、農村人居環境差、能源短缺等突出問題,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理念,因地制宜開展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重點實施農村沼氣工程、農村清潔工程、秸稈能源化利用等工程。到2015年,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高;農村沼氣、省柴節煤爐灶炕的普及率大幅提升,農村生活用能結構顯著優化,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有效改善。
專欄11 “十二五”農村廢棄物資源利用工程
1 農村沼氣工程
建設戶用沼氣、小型沼氣工程、大中型沼氣工程和沼氣服務體系,加大集中供氣力度,發展沼氣提純罐裝,使50%以上的適宜農戶用上沼氣。
2 農村清潔工程
推進農村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和無機廢棄物收集轉運,配套開展村莊硬化綠化。
3 秸稈能源化利用工程
推廣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爐,更新省柴節煤爐灶和高效架空炕,建設秸稈生物氣化集中供氣站、秸稈熱解氣化集中供氣站、秸稈生物反應堆和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示范點。
第六章 強化措施,開創發展新局面
一、強化多元投入
繼續加大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用于農業、農村的總量、增量均有提高;預算內中央投資重點用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出讓收益重點投向農業土地開發、農田水利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足額提取、定向使用。推進農村金融組織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制度創新,發展各類新型金融組織。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和投資補助等措施,引導各類主體投入現代農業,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二、加大農業補貼補助力度
完善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政策,建立更加有效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農業補貼機制。新增補貼向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傾斜,向產量高、商品量大的地區傾斜。堅持和完善漁業柴油補貼政策。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關鍵技術與服務支持政策。逐步擴大糧棉油糖高產創建、肉蛋奶水產品和蔬菜等園藝產品標準化建設范圍。繼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補助,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補助規模。研究建立高耗能老舊農業機械報廢制度,探索實施報廢更新補助。實行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補助。加大動物疫病防控經費投入,探索建立養殖環節病死動物及其無害化處理補貼制度,健全基層防疫工作補助機制。擴大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和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繼續加大扶貧開發投入。
三、完善農業獎補機制
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提高中央財政對糧食、油料大縣轉移支付水平,繼續加大產糧大縣、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力度,規范糧食主產縣涉農投資項目地方配套,全面取消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地方資金配套。穩步提高糧食主產區縣級人均財力水平。健全草原生態保護獎勵補助機制,逐步完善政策措施。擴大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規模。
四、加強農村金融服務
鼓勵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將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加強考核評價,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扶持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完善登記和管理辦法。完善涉農貸款稅收優惠、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和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等政策。扶持農業信貸擔保組織發展,擴大農村有效抵押物范圍。加快發展農業保險,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鼓勵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發展,探索推進涉農保險發展。探索完善財政支持下的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五、改善農產品市場調控
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探索建立以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為基礎的目標價格政策。完善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完善主要農產品吞吐和調節機制,健全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發揮骨干企業積極作用,健全和完善大宗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和機制。繼續加強生豬等主要“菜籃子”產品的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完善應急調控預案,制定鮮活農產品調控辦法。積極利用清潔發展機制,探索建立碳貿易、排污權交易機制。
六、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
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健全符合世界貿易規則的外商經營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準入制度,按照《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優化進入農業領域的外資投向,提升“引進來”質量和水平,維護農業產業安全。加大農業“走出去”支持力度,為企業搭建平臺,擴大農業對外合作與交流,實現互利共贏。進一步強化貿易促進公共服務能力,積極推動優勢農產品出口。繼續加強農業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多雙邊農業貿易談判和涉農國際規則制定,推動建立公平合理貿易秩序。運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相關措施,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完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調控機制。健全農產品貿易監測預警體系,支持行業協會為企業維護合法權益,推動建立損害補償機制。
七、深化改革創新
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加快推進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消除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完善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關系,促進城鄉經濟發展、勞動就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一體化。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深入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積極推動獸醫、種業等方面的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農墾體制改革,推動墾區現代農業發展。加強新形勢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發揮探索示范作用。
八、強化法制保障
繼續完善農業法律法規,在現代農業發展投入、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產業安全和生態安全、農民權益保護、農產品補貼政策等方面加強立法,推動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制度化和規范化。整合執法力量,加強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建設,改善執法條件,在全國農業縣全部實行農業綜合執法,全面提升農業執法水平。加大農村普法教育力度,增強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的法律意識。
做好“十二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意義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各級農業部門及有關方面要站在政治和戰略的高度,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部門間溝通協調,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強農惠農政策,組織實施各項重大工程,重視和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形成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強大合力,確保規劃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全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經濟科學發展新局面。
網友熱評:(已有
0
條評論)
查看所有
0
條評論 >>>
查看所有
0
條評論 >>>
您還沒有登錄,請
登錄
后再發表評論。如果還沒有注冊,請
注冊
。
登錄
用戶登錄:
X
相關動態:
·
國務院關于做好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工作的通知
·
落實高溫津貼只發通知不行
·
國務院法制辦關于《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09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
關于支持企業穩定就業崗位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新政策允許同一企業12個月內再申請穩定…
相關法規:
·
關于廢止部分勞動和社會保障政策性司發文的通知
·
關于廢止原勞動部辦公廳關于如何確認臨時工用工主體兩個復函的通知
·
勞動部辦公廳關于廢止勞動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通知
·
關于廢止部分勞動和社會保障規范性文件的通知
·
上海市版權局關于印發《上海市版權公開交易管理辦法》的通知
相關案例:
·
提前一月通知單位解除合同還要承擔違約責任嗎?
·
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
·
提前通知后的工資應照發
·
競業限制期與提前通知期不能并用
·
書面解除通知未送達 勞動關系不算解除
相關問答:
·
廣州亞運會放假通知安排,不放假有無三倍加班工資?
·
深圳大學生運動會(大運會)放假通知安排,不放假有無三倍加班工資?
寶典申明:此消息系轉自公開媒體,HR寶典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據此采取的任何行動寶典概不負責,如果您認為有內容有侵權的問題,請給及時給我們提出,我們將盡快刪除這些內容。
HR資訊
在線問答
案例分析
最新培訓
最新動態
行業視點
HR法律法規
HR法律法規大全
常用法規
最新法規
新法解讀
立法動態
法律文書
法律基礎
熱門問題法律搜索
法律
補償賠償
補償賠償計算公式
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解除
企業合法解除
企業違法解除
員工合法解除
員工違法解除
協商解除
合同訂立
固定期限
無固定期限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
非全日制
派遣合同
學生實習合同
集體合同
退休返聘合同
兼職協議
其他勞務合同
服務期協議
競業限制協議
保密協議
規章制度
員工手冊
招聘
合同
考勤
福利薪資
崗位管理
考核
培訓
獎懲
民主管理
秘密
競業限制
借款借物
其他
快速避險
第一步:訂立書面合同
第二步:交納社保
第三步:加班工資
第四步:規章制度
第五步:解除合同
免費注冊
|
首頁
|
改進建議
|
聯系我們
|
試用說明
|
代理合作
|
立即購買
|
幫助
|
產品介紹
|
有問必答
|
取回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