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_av中文字幕网免费观看_51激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久久综合网 -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8

氣象局、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氣象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

2011-12-05
氣象局、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氣象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

氣發〔2011〕10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氣象局:
  為全面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相關部署,中國氣象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氣象發展規劃(2011-2015年)》,該規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提出了今后五年氣象工作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工程項目和政策措施,是指導“十二五”期間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現將《氣象發展規劃(2011-2015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加強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共同推進我國氣象事業實現更大發展。


                         氣 象 局
                         發展改革委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氣象發展規劃(2011-2015年)

前  言

  “十一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指導下,廣大氣象工作者奮發努力,氣象事業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十二五”時期,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的時代要求,公共氣象服務面臨前所未有的需求,氣象現代化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氣象科技創新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氣象事業發展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2009年9月中國氣象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啟動了《氣象發展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工作,期間對《規劃》進行了多次討論審議。《規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以下簡稱國務院3號文件)相關部署,是科學謀劃未來五年氣象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一、“十一五”時期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時期,氣象整體實力明顯提升,氣象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做出突出貢獻,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
  氣象發展思路更加清晰。樹立了“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發展理念,確立了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氣象現代化體系,實現“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以下簡稱“四個一流”)的戰略目標,明確了不斷提高“氣象預測預報能力、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以下簡稱“四個能力”)的戰略任務,形成了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氣象人才體系構成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新格局。
  氣象防災減災取得重大成效。《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2009-2020年)》、《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等先后發布,“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進一步健全,國家、省、地、縣氣象災害專項預案體系初步建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防范應對能力明顯增強,氣象信息發布手段和制度不斷完善,公眾防范氣象災害意識不斷增強。有效應對了2006年“桑美”超強臺風、2007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澇、2008年南方低溫雨雪冰凍、2009年冬麥區特大干旱和初冬北方大范圍暴雪、2010年西南地區特大干旱等重大氣象災害。農村防災減災、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氣象保障水平明顯提升,氣象為我國糧食連續增產做出了積極貢獻。人工影響天氣服務能力和整體效益不斷提升。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保持在80%以上,氣象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0%以上。
  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作用日益突出。發起并組織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參與編制并實施《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編制完成第一、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牽頭協調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國內工作,組織參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第五次評估報告編寫,積極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國際談判。氣候業務系統日益完善,初步建成了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和多圈層耦合的新一代氣候系統模式,開展了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和重大工程等影響評估,為國家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戰略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科學依據。完成了全國陸地和近海高分辨率的風能資源評估和區劃。廣泛開展了應對氣候變化專題科普宣傳。
  重大活動和突發事件氣象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圓滿完成了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的氣象保障任務。與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建設的世界氣象館首次以氣象主題獨立參展世博會,獲得了國際展覽局頒發的上海世博會評委會特別獎。圓滿完成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青藏鐵路、載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以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強烈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突發災害搶險救災和恢復重建的氣象保障任務。
  氣象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實施了氣象衛星、新一代天氣雷達、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等重點工程。成功發射4顆氣象衛星,實現了極軌氣象衛星技術升級換代和上下午衛星組網觀測、靜止氣象衛星雙星觀測和在軌備份。新建新一代天氣雷達73部,形成了由164部新一代天氣雷達組成的雷達觀測網,基本形成風廓線雷達局部觀測業務試驗網,全面實現高空觀測技術換代。地面氣象基本要素實現觀測自動化,自動氣象站覆蓋全國85%以上鄉鎮,建成了400座風能觀測塔、1210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485個全球定位系統氣象觀測站、10個空間天氣觀測站。溫室氣體實現在線觀測。啟動了海洋氣象觀測系統建設。建立了全國基本觀測業務設備運行監控系統和適應現行觀測系統穩定可靠運行要求的氣象技術裝備保障體系。國內氣象數據收集、分發能力分別提高6倍和16倍。國家級高性能計算機總運算能力達到50萬億次/秒,自主研發的全球/區域多尺度通用同化預報系統實現了準業務運行。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5%以上,24小時暴雨預報準確率比2006年提高2%,臺風路徑預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穩步推進。組織實施了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啟動實施了天氣、氣候、應用氣象和綜合氣象觀測四項研究計劃。氣象科技投入穩步增長,科研基礎條件明顯改善,科研與業務緊密結合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初步形成,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風云二號C星業務靜止氣象衛星及地面應用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國梅雨鋒暴雨遙感監測技術與數值預報模式系統”、“我國新一代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系統”、“人工增雨技術研發及集成應用”、“奧運氣象保障技術研究及應用”、“氣象防災減災電視系列片《遠離災害》”等五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實施“雙百計劃”、“強基工程”等人才工程,氣象隊伍學歷層次、職稱結構、專業分布逐步優化,繼續教育和大規模崗位培訓成效顯著,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高。
  氣象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為主體、以《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和《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等法規規章為補充的氣象法律法規體系,注重依法行政能力建設,增強了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社會管理職能。廣泛推進開放合作,積極開展氣象科技國際多邊和雙邊合作,國際影響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二、“十二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建設氣象現代化體系、實現國務院3號文件第二步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是加快轉變氣象發展方式、推進科學發展的重要時期,是提升“四個能力”、實現“四個一流”的攻堅時期。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圍繞提供“一流服務”的發展宗旨,氣象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和機遇。
  氣象防災減災提出新需求。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日益加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對經濟社會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對人民福祉安康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嚴重。各級黨委和政府將更加重視氣象防災減災,社會公眾將更加關注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有效防范。氣象發展面臨加強全社會災害風險管理和增強公眾防災意識的新需求。
  應對氣候變化面臨新任務。國際社會圍繞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的博弈將更加激烈,由此引發的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水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未來五年,我國將制定適應氣候變化總體戰略,加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加強氣候變化領域國際交流和戰略政策對話,積極參與國際談判,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制度。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研究、觀測和影響評估,提升極端氣候事件監測預警能力,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科技水平,強化氣候變化問題國家外交、內政決策支撐作用,將賦予氣象發展新任務。
  世界科技競爭帶來新挑戰。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之中,各國都把加強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興產業作為突破口,競相實施新的科技和人才戰略,力爭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發達國家加快推進地球環境觀測、地球綜合模擬預測、氣候系統模式和高性能計算機網絡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能力建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打破少數發達國家在氣象科技方面長期占據優勢的不利局面,將對氣象發展帶來新挑戰。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賦予新使命。我國處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在以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強節能增效等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結構調整中,在以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等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在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中,在以大規模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文明建設中,以及在加快發展服務業、服務市場開放的進程中,蘊涵著大量的氣象服務需求,氣象發展將面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的新使命。
  構建和諧社會提出新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政府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公眾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生產的公共氣象服務,迫切要求創新和完善體制機制,進一步加強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切實履行公共氣象服務職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對氣象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十一五”期間,氣象發展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面對新機遇、新挑戰,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氣象業務服務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不相適應仍然是氣象發展的根本矛盾,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不強、科技支撐不足、體制機制不完善等依然是氣象發展的薄弱環節。“十二五”期間,應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實破解氣象發展難題。
  三、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把提高氣象服務水平放在首位,大力推進氣象科技創新,著力加強“四個一流”建設,著力提高“四個能力”,構建整體實力雄厚、初具世界先進水平的氣象現代化體系,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保障民生和國家安全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
  (二)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發展,爭創一流。服務科學發展、推動科學發展,加快推進氣象發展方式轉變。把建設“四個一流”作為戰略目標,把提高“四個能力”作為戰略任務,把提供一流服務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速度規模結構和質量效益相統一,促進氣象現代化體系布局更加優化、功能更加完善,不斷增強氣象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堅持面向需求,服務引領。以需求為牽引,充分發揮公共氣象服務的引領作用,促進氣象更好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好氣象現代化體系各部分的協調發展,更加注重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促進氣象業務技術更加適應需求,業務領域更寬、服務功能更強、業務流程更合理,顯著提升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堅持科技創新,人才強業。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促進科研與業務結合更加緊密,隊伍素質顯著提高,科學管理明顯加強,科技和人才保障作用更加突出。加快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和氣象人才體系建設,力爭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取得新突破,努力造就一支適應氣象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堅持統籌集約,協調發展。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推進西部氣象跨越發展,促進中部氣象快速發展,支持東部氣象率先發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區氣象事業發展力度,落實東部率先實現氣象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推動國家與地方氣象事業、氣象行業協調發展。注重強化氣象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公共服務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氣象在政府工作中做出更加突出的貢獻。
  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改革開放作為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進一步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推進公共氣象服務、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不斷拓展合作開放領域,注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氣象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氣象信息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和共享。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基本建立滿足國家需求、結構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齊備的公共氣象服務系統、氣象預報預測系統、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成較完善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和充滿活力的氣象人才體系,顯著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優化氣象法制、文化、管理等發展環境,為實現國務院3號文件確定的2020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服務、應對準備、應急處置能力顯著增強,“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逐步降低。
  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不斷提高。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水平進一步提升,適應氣候變化的對策更加科學,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取得顯著進展,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內政外交問題的科技支撐能力明顯提高。
  氣象現代化體系更加完善。公共氣象服務業務能力明顯增強,氣象預報預測水平進一步提高,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更加完善,氣象資料應用和信息支撐能力顯著提升,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公共氣象服務質量和效益更加顯現。
  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進一步強化。氣象法律法規及標準體系建設符合氣象發展要求,氣象依法行政能力和標準化整體水平明顯提升。初步實現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顯著推進氣象服務社會化進程,氣象信息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十二五”時期氣象發展主要指標

△氣象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5%以上,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保持在85%以上。
△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提前15~30分鐘發出。
△人工增雨(雪)作業效率提高10%。
△24小時晴雨和暴雨預報準確率分別保持在85%和22%以上,溫度24小時預報準確率達到70%以上,臺風路徑24小時預報誤差減小到100公里以內。
△短期氣候預測水平在本世紀前10年基礎上提高3%~5%。
△實現單顆靜止氣象衛星每15分鐘獲取一次云圖,衛星全球資料獲取時效提高到2小時以內。天氣雷達觀測覆蓋率提高10%左右。自動氣象站鄉鎮覆蓋率達到95%。
△國家級高性能計算機運算能力達千萬億次,衛星、雷達資料占同化資料總量的85%以上。

  四、強化公共服務,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氣象保障水平
  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把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著力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為農服務、氣象為城市運行服務以及江河流域、海洋、交通等重點領域的氣象服務,不斷提升公共氣象服務水平。
  (一)加強氣象防災減災
  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加強關鍵性、轉折性、災害性天氣和極端氣候事件預報預警和實時監測分析,做好旱澇、冷暖等氣候趨勢預測,重點加強臺風、暴雨(雪)、大霧、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服務和雷電、龍卷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服務。建立和完善跨地區跨部門聯動、區域流域聯防的氣象災害監測預防體系,重點做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地區、重點保護部位和邊遠山區等氣象災害易發或防御薄弱區域的監測預警。
  加強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完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制度。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完善預報預警信息發布手段,積極拓寬預報預警信息傳播渠道,加快推進預報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形成國家、省、地、縣四級相互銜接、規范統一的預報預警信息發布體系,提高預報預警信息的覆蓋面、有效性和時效性。加強預報預警信息發布規范管理。
  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深入推進氣象災害風險普查,重點加強公共場所、人群密集場所等高風險區的氣象災害隱患排查,完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數據庫,開展氣象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評估和區劃,提高全社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水平。
  強化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和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面向城鄉規劃編制、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農(牧)業結構調整、重大工程建設等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努力減輕氣象災害影響。
  加強氣象災害防范應對。推動各級政府編制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和氣象災害防御信息共享平臺,健全氣象災害防御社會動員機制。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基層隊伍建設。強化軍地和部門聯防互動的應急聯動機制。加大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力度,深入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廠礦、進工地,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強化應對氣候變化服務。積極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總體戰略,加強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尤其是重點區域和行業風險評估。推動提高國家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發揮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的作用。針對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水資源安全、災害風險管理等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熱點問題,提供高質量的咨詢服務。加強面向政府部門、專業人員和廣大公眾的應對氣候變化知識培訓和素質教育,提高全民應對氣候變化意識。
  加強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加強氣候變化監測服務,穩定獲取并提供具有代表性、準確性和均一性的氣候資料。加強溫室氣體的網絡化觀測,為溫室氣體排放源和吸收匯監測評估提供依據。探索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發生規律,研究人類活動、自然變化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研發氣候系統模式關鍵技術,完善高分辨率氣候系統資料數據集和極端氣候事件數據庫,推進中國氣候觀測系統數據共享和氣候資料質量控制標準化,提高氣候模擬和氣候變化預估水平。
  加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服務。發展現代氣候資源調查評估技術,開展空中云水資源、風能、太陽能資源和農業、林業、山地、海洋等氣候資源調查評估,完成第三次全國氣候區劃。發展風能、太陽能預報技術,完善風能、太陽能資源專業觀測網,為風電場、太陽能電站選址、建設、運行和電網調度提供氣象服務。加強農業、海洋、旅游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服務,為能源結構調整提供科技支撐。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加強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務實合作。加強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開展科學評估及國內工作的組織協調,科學分析和應用評估結果,積極參與氣候變化領域國際談判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積極參與制定國際適應氣候變化的相關制度。推進南南合作,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支持。
  (三)強化氣象為農服務
  形成氣象為農服務整體合力。發揮政府對氣象為農服務的主導作用,將氣象為農服務納入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建立政府統一領導、綜合協調,相關部門各負其責、有效聯動的氣象為農服務組織體系。探索氣象為農服務的提供方式,充分利用各種農村公共服務機制和社會資源,拓展氣象為農服務領域,努力形成氣象為農服務的社會整體合力,提升氣象為農服務的整體效益。
  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提高農業氣象觀測自動化水平,加強農業氣象觀測和試驗,強化農業氣象監測預報,提高干旱、低溫冷害、高溫熱害等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的預測預報能力。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加強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生產力布局、種植結構、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氣候資源的影響評估。加強糧食產量動態監測、預報和綜合評估,發展與我國糧食進出口有關的國外主要糧食作物產量預報業務。大力發展氣象興農網。積極推進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
  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完善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健全以預防為主的農村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機制,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積極推動農村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強化涉農部門氣象災害信息交換共享機制。
  (四)深化城市氣象服務
  強化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防御。完善適應城市精細化、網絡化管理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加強突發強降水、高溫、霧霾、內澇等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推進城市社區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加快構建國家重點城市群的氣象災害監測防御體系。
  加強城市生命線運行保障氣象服務。加強城市高影響天氣的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完善與交通、市政公用、電力、水務等部門的氣象災害響應聯動機制,為有關部門的調度、指揮、聯動提供優質氣象服務,保障城市安全有序運行。
  加強城市公眾氣象服務。優化城市氣象觀測布局,加強適應城市居民生活多樣化需求的精細化氣象服務,完善多種手段互補的城市氣象信息發布體系,及時發布城市空氣質量氣象等級預報和紫外線輻射、花粉、人體舒適度等影響城市居民生活的各類氣象信息。
  加強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推廣應用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氣象服務經驗和技術成果,推進重大活動氣象服務體系的常態化建設,不斷完善重大活動氣象服務管理運行機制和業務服務體系,為重大活動提供優質氣象服務保障。
  (五)加強重點領域氣象服務
  加強江河流域和山洪地質災害氣象服務。強化江河流域和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服務,提升覆蓋江河流域和山洪地質災害多發重發區域的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和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加強水文氣象業務服務,著力提高災害易發區的強降水精細化監測分析和短時臨近預報、定量降水估測和預報、降水落區預報、流域面雨量預報和強降水洪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能力。
  加強海洋氣象服務。加強海洋氣象監測服務,推進海上大風、海霧和臺風等海洋氣象災害預警預報技術研發,提高海洋氣象災害影響區域和強度的預警預報水平。加強面向港口作業、海洋油氣生產、海上旅游、海洋漁業、海鹽和鹽化工業等領域的海洋經濟氣象服務。
  加強交通氣象服務。加強對能見度、強風、積雪、強降雨、路面結冰等高影響氣象條件監測分析和交通氣象災害預警預報服務。建立完善交通沿路多種手段互補的預報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加強對機場、鐵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工程建設的氣象影響評估。開展遠洋運輸、海上搜救等氣象服務。
  加強電力氣象服務。聯合電力部門和電網企業加強電力氣象監測服務,發展電力設施覆冰監測預警技術,開展氣象災害對電網安全運行影響評估。提升保障電網安全運行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和信息共享能力。加強輸電線路工程設計、電力生產基地選址氣候論證。加強電力生產調度專業氣象服務。
  加強生態氣象服務。加強森林、草原、荒漠、濕地等典型生態系統的氣候監測。發展生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重大生態環境問題和典型生態系統監測評估、生態氣候適應性評價等生態氣象業務服務,為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提供科學依據。
  加強旅游氣象服務。聯合相關部門加快推進旅游氣象服務試點,完善旅游景區氣象觀測系統,開展旅游景區特殊氣象景觀和旅游氣象指數預報,開展旅游氣候資源普查和重點旅游景區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發展中國旅游天氣網,完善節假日旅游安全氣象服務聯動機制。
  (六)強化人工影響天氣能力
  優化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布局。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國家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制度的作用。依托氣象基本業務系統,優化國家、區域、省、地、縣各級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布局,加快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建設,初步建立東北等5個區域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完善跨區域作業調度運行決策機制,建設全國統一協調、上下聯動、區域聯防、逐級指導的業務技術體系。
  增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完善各級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系統,優化以雷達、衛星、飛機等多種探測手段構成的作業監測網,更新火箭、高炮等地面作業催化系統,建立作業效果檢驗區。提升人工增雨抗旱、防雹減災、水庫和河流增水、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森林草原防火、機場和公路消霧、重大社會活動保障以及應對嚴重空氣污染、城市高溫天氣等事件的作業能力。
  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科技支撐能力。加強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科研能力建設,強化對地方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科技支撐和技術示范。開展國家級重大科學實驗,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基礎研究和新技術開發應用研究,加快科研成果業務轉化,提高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技術自主創新能力。
  (七)大力發展氣象信息產業
  廣泛吸引全社會積極參與氣象信息產業市場的培育與開拓。引導和集聚社會有關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從事氣象裝備研發,重點發展氣象技術裝備高科技產業,提高裝備制造國產化能力。調動各種社會資源發展壯大氣象信息與工程技術服務,發展氣象敏感行業和領域的氣候風險咨詢服務、專業化和個性化的氣象信息增值服務。提高氣象業務系統運行保障的社會化水平。
  五、加強業務體系能力建設,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
  建設和完善以提高氣象信息覆蓋率和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為目標的公共氣象服務業務,以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為核心的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完善地基、空基、天基觀測有機結合,布局合理、自動化程度高、運行穩定、保障有力的綜合氣象觀測業務,全面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和氣象服務能力。
  (一)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
  加強決策、公眾和專業專項氣象服務。加強面向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新農村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決策氣象服務,提高決策氣象服務的針對性和影響力。加強面向農業、交通等重點行業的專業氣象服務,提升專業專項氣象服務的科技含量和精細化水平。加強面向全社會的公眾氣象服務,滿足公眾對氣象服務的個性化需求。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和傳播載體,實現氣象服務信息的廣覆蓋。
  提升氣象服務業務技術支持能力。加強氣象服務產品加工技術、氣象資料與社會經濟資料分析融合技術、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技術等關鍵服務技術的研發。完善公共氣象服務產品庫、氣象服務產品制作系統和氣象信息發布平臺,推進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象服務效益評估。加強與高校合作共建,推進氣象服務學科和專業建設。
  (二)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水平
  提高數值預報業務能力。發展數值預報模式動力框架、物理過程和資料同化等核心技術,升級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完善數值預報模式檢驗評估和解釋應用業務,發展短期氣候預測模式和氣候系統模式,提高數值預報對預報預測業務的技術支撐能力。
  強化中短期、短時臨近和精細化預報。發展基于天氣雷達、氣象衛星、自動氣象站等多種資料的融合分析與外推預報技術,高分辨快速分析預報產品的解釋應用技術,提升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水平。發展集合預報產品釋用和概率預報技術,提高中期預報可用時效和短期天氣預報能力。發展基于數據融合技術和高分辨數值模式產品釋用的精細化預報技術,提高精細化預報能力。
  發展現代氣候業務。提升面向亞洲區域和全球的氣候監測、預測業務能力。加強多模式集合、動力與統計等客觀氣候預測方法、氣候預測檢驗技術和氣候業務平臺的研發。完善短期氣候預測業務。發展定量化氣候影響評價評估技術,完善氣候影響評價業務平臺。加強氣候區劃技術研發,推進精細化氣候區劃系統建設。發展氣候服務新技術,完善中國氣候服務系統。
  (三)強化綜合氣象觀測能力
  完善氣象觀測布局。完善國家級地面和高空氣象觀測站網。調整優化天氣雷達和風廓線雷達布局。統籌農業、海洋、林業、交通、電力、空間天氣、風能、太陽能等專業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健全站網觀測標準體系。
  加快推進氣象觀測自動化。加快實現云、能見度、天氣現象、固態降水及酸雨等觀測自動化,推動氣壓、濕度、輻射等傳感器技術研發及設備生產國產化,加強高空氣象自動化觀測,實現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自動化觀測。發展衛星全球觀測技術,實現對溫度、降水、輻射等主要氣候要素的高精度自動觀測。
  增強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增強氣象觀測資料稀疏區、災害性天氣頻發區、氣候敏感區、氣象服務重點區氣象觀測能力。提升氣候關鍵區基準輻射、邊界層通量、氣候系統多圈層觀測能力。推進中國氣候觀測系統觀測計劃的實施。統籌新一代天氣雷達、常規天氣雷達、移動雷達、風廓線雷達及應用系統建設。加強空間天氣觀測和全球定位系統氣象觀測站建設。提高空間天氣監測分析能力。發射靜止和極軌氣象衛星,確保雙星觀測穩定運行。發展氣象遙感遙測技術,積極參與高分辨對地觀測工程及其在氣象行業的應用。開展臭氧、輻射、中高層大氣探測等探空試驗。
  增強觀測系統穩定運行能力。完善各級技術裝備保障運行監控平臺,建設觀測設備遠程故障診斷系統、維修測試平臺和移動維修系統以及氣象裝備供應儲備庫房。加強氣象雷達標定和衛星輻射校正場建設,更新和擴充氣象計量標準器和配套設施,完善氣象計量檢定實驗室、計量檢定自動化系統和移動計量檢定校準系統。強化氣象專用技術裝備考核、定型、使用許可、部門列裝、質量檢驗測試等工作。
  (四)增強資料應用和信息支撐能力
  加強多種資料的綜合應用。加強資料管理,制定完善數據標準,規范資料傳輸、處理、應用。建立健全現代氣象資料業務流程,強化各類觀測資料的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歷史氣象資料拯救,構建均一化氣候資料序列,著力提升數據產品研發能力,加強氣象數據產品的應用與共享。建立并完善基礎、專題、綜合數據庫系統,加強氣象資料檔案管理。
  完善氣象通信網絡系統。完善氣象通信網絡,提升信息傳輸能力,提高氣象數據傳輸時效和質量。推進氣象信息實時共享,增強國際數據交換與服務能力。完善氣象應急通信系統,加強統一管理與調度。著力提升邊遠臺站數據傳輸能力。發展氣象數據衛星廣播系統。升級國家、省、地、縣四級視頻會商系統。
  增強高性能計算機能力。升級國家、區域和省級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改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應用支撐環境,推進計算資源集中共享和精細化管理,開展氣象云計算服務系統應用試驗。
  加強氣象信息系統安全與備份。強化氣象信息系統安全管理,建立氣象通信、高性能計算機、數據存儲管理與服務等核心實時業務應急備份系統,推進省級通信業務應急備份系統建設。
  六、積極推進重點工程建設
  圍繞“十二五”期間的發展目標、戰略任務,按照統籌集約、突出重點、有序銜接、持續發展的原則,統籌協調中央、地方建設需求和投資能力,積極推進國家級重點工程項目,帶動實施一批地方重點工程項目。
  (一)氣象衛星系統工程
  為確保氣象衛星系列化發展、業務化運行,穩步進行更新換代,繼續實施風云二號03批衛星、風云四號試驗和業務衛星、風云三號02批衛星和風云三號降水測量雷達試驗衛星工程建設,顯著提高遙感儀器定量探測精度。完善衛星地面應用技術設施,建設覆蓋國家、省、地、縣四級的遙感應用業務體系,提高衛星資料應用水平和效益。
  (二)天氣雷達工程
  以進一步提高對氣象服務重點區域和突發性氣象災害頻發地區的覆蓋率、顯著提升雷達應用水平為目標,完成《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增補站點布局方案》的建設任務及已建雷達技術升級和保障、培訓體系建設,強化雷達網運行監控、質量控制、資料應用能力建設,推動雷達建設帶動地縣級預警服務能力提高。完善常規天氣雷達布局,開展新型天氣雷達試點建設。
  (三)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
  完善農業、林業、城市、江河流域、交通、電力、旅游等重點領域氣象災害應急監測預警服務系統,推進雷電監測網和農村中小學校雷電防御系統建設,加快推進氣象觀測自動化和技術裝備保障系統建設,建立國家級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氣象專用技術裝備質量檢驗測試中心和應急物資儲備庫。帶動實施各省(區、市)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等相關氣象工程。
  (四)氣候變化應對決策支撐系統工程
  以提升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能力為目標,強化氣候系統監測能力,發展氣候系統模式,建設氣候資料共享平臺,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影響評估、預測服務等決策支持系統,建設太陽能資源觀測網,建設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氣象保障業務系統。帶動實施各省(區、市)應對氣候變化及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相關氣象工程。
  (五)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工程
  建成山洪地質災害防御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體系,在山地和溝谷等易災區建設自動雨量站、鄉鎮自動站、移動氣象觀測站、天氣雷達、風廓線雷達、雷電探測儀和生態環境氣象觀測站,升級改造部分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提高觀測系統自動化水平,基本消除氣象監測盲區。建設和改進易災區的氣象信息傳輸與管理、技術裝備保障、資料檔案、信息安全保障系統,建設強降水的精細化監測分析、質量控制與評估、定量降水估測和預報以及短時臨近預報系統,建設和改進氣象監測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帶動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施地方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工程。
  (六)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氣象保障工程
  在800個產糧大縣和三大種子繁育基地建立省、地、縣三級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和農業氣象觀測、技術裝備保障、信息傳輸及預報預警服務系統,建成上下協調、分級服務、快速響應的糧食生產氣象保障服務業務。帶動地方實施糧食增產氣象保障工程。
  (七)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工程
  廣泛利用社會資源,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完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手段,擴大預警信息發布范圍,提高預警信息發布時效。帶動實施各省(區、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工程。
  (八)人工影響天氣工程
  以提升人工影響天氣技術開發與業務指導能力為目標,依托現有氣象業務布局,加快國家和區域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建設,建立國家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和綜合試驗基地,完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監測網、作業指揮系統、作業和探測平臺、效果評估平臺、國家技術支撐平臺、業務運行保障平臺。帶動未納入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氣象保障工程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北京、天津、福建、海南、廣東等地區的人工影響天氣工程項目建設。
  (九)海洋氣象綜合監測預報預警工程
  針對我國海洋交通航線、責任海區氣象觀測服務薄弱環節,結合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充分利用已有海洋氣象業務建設成果,建設近海海洋氣象觀測網及其配套技術裝備保障系統,發展海-氣耦合數值預報模式系統、海洋氣象災害監測分析和預警預報系統,建立海洋氣象災害預警平臺及海洋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加快推進《南海海洋氣象業務發展專項規劃》及相關工程項目的實施。帶動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沿海各省(區、市)實施海洋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工程。
  (十)國家氣象業務應急備份系統工程
  以提高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其他重大突發事件的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和行業支撐能力為目標,積極推進國家氣象業務異地應急備份系統建設,實現實時業務技術支撐系統的連續運行。
  (十一)數值預報和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工程
  進一步發展全球/區域同化數值天氣預報系統,研發新一代短期氣候預測模式系統。加強國家級、區域中心和省級高性能計算機能力建設,建立基礎數據與專題數據管理和服務系統,推進多種氣象資料的管理、共享、備份等綜合應用。帶動實施區域和省級數值預報和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工程。
  (十二)基層氣象臺站能力建設工程
  按照建設“一流臺站”要求,以提高基層氣象臺站業務保障水平和改善工作生活條件為出發點,加強基層氣象臺站業務服務能力建設,改善臺站探測環境,優化配套設施環境,營造氣象文化氛圍。加強西部和艱苦地區基層臺站基礎設施及值班公寓等設施建設。帶動各省(區、市)實施氣象臺站綜合改善配套工程。
  (十三)區域和省級重點工程
  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加快提升各地氣象災害防御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氣象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服務水平,按照地方投入為主的原則,結合地方需求,在氣象災害防御、應對氣候變化、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氣象為農服務、城市氣象服務、人工影響天氣、海洋氣象保障、基層臺站能力建設等重點領域,協調推進區域和省級重點工程建設(具體項目見附表)。支持西藏、新疆及四川云南甘肅青海等四省藏區跨越式發展的氣象保障工程建設。支持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配套氣象工程建設。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單位要加強對規劃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氣象事業發展的統籌協調,按照職責分工,落實目標責任,積極推動各項任務落實。建立本規劃與中央、地方以及相關行業規劃之間的銜接機制。加強領導,科學組織,推動各層次、各領域、各區域氣象事業協調發展。完善對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制度,建立規劃實施評估與動態修訂機制,適時開展規劃的修編和調整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
  進一步完善雙重管理體制和相應的資金渠道,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把增強氣象能力建設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力度,積極創造條件支持氣象發展,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投入和單位自籌為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步增加中央投資規模,加大向中西部地區和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加強氣象工程項目建設管理,健全管理體制機制,發揮工程效益。
  (三)推進科技創新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建設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均衡協調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充分發揮氣象領域科研、業務以及高校等單位在氣象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功能和作用。穩定和發展科技創新團隊。發揮重點實驗室創新平臺作用。加強重點領域科學研究,積極推動大型氣象科學試驗。加強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推進野外觀測能力和科學試驗平臺、氣象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加快氣象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氣象科研和技術開發組織管理方式。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支撐氣象發展的能力。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人才工作指導方針,確立在氣象發展中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充分發揮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入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以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建設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加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和制度創新,加強氣象教育培訓,推進高等院校氣象類專業和相關學科建設,加強氣象應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著力建設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氣象人才隊伍,為氣象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五)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全面落實國家各項改革措施,著力完善氣象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各級氣象機構業務調整,優化中央和地方氣象業務布局。積極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建立符合不同類型事業單位特點和不同崗位特點的分類管理運行機制和人事制度。繼續深化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氣象服務、預報預測和綜合觀測相互牽引、相互支撐的現代氣象業務發展互動機制。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建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氣象國際交流與合作新格局,擴大話語權,提高國際影響力。統籌氣象行業協調發展,整合和合理配置行業資源,形成氣象事業發展新格局。全面推進氣象部門與相關部門及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不斷優化氣象發展環境。
  (六)堅持依法行政
  完善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為主體,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氣象法規、政府規章和重要規范性文件相配套的氣象法規體系。完善氣象標準體系,加快氣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的氣象標準制修訂工作。健全標準化工作機制,制定配套激勵和考核措施,提升氣象標準的社會參與程度和實施應用水平。健全氣象行政執法體系,推行氣象行政執法屬地化管理。強化氣象部門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職能,推進氣象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加強氣象信息安全和使用管理。

  附表:各省(區、市)、計劃單列市重點項目〔略,詳情請登錄氣象局網站〕










 網友熱評:(已有0 條評論)

查看所有 0 條評論 >>>

您還沒有登錄,請 登錄 后再發表評論。如果還沒有注冊,請 注冊  

   登錄



相關動態:


相關法規:


相關案例:


相關問答:



寶典申明:此消息系轉自公開媒體,HR寶典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據此采取的任何行動寶典概不負責,如果您認為有內容有侵權的問題,請給及時給我們提出,我們將盡快刪除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