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_av中文字幕网免费观看_51激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久久综合网 -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8

關于印發《全國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業務體系“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

2012-01-18
關于印發《全國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業務體系“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

國海環字〔2012〕16號



沿海各。ㄗ灾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海洋廳(局),局屬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十二五”國家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總體思路和重大部署,指導和引領全國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業務體系的創新發展和提升,我局組織編制了《全國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業務體系“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于2011年12月31日經第48次局長辦公會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并就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單位要依據職責,提高對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基礎性、長期性、連續性、前瞻性”的認識,從科學監測、科學評價的角度出發,不斷深化和拓展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業務領域,提高對海洋環境規律性的認識。

二、各單位要從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到人才隊伍建設對整個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業務體系發展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人才科學使用和管理機制,以人才培養為基礎、人才使用為根本,人才評價激勵為重點,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推行人才資質管理制度,建立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優化的專業化創新型人才隊伍。

三、各單位要以服務海洋產業宏觀調控、促進沿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重點,以“五個服務”為目標,構建“支撐決策、面向管理、服務公眾”三位一體的服務體系,提高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信息產品的服務水平。

四、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提高所屬海洋環境監測機構的綜合能力,充分履行管轄海域海洋環境保護的責任,并對省-地市-縣各級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體系的發展進行整體部署。

各單位應根據《全國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業務體系“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有關精神,制定本單位細化落實方案并于2012年3月1日前報局備案。
     
     
     
      國家海洋局
二○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國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業務體系“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



國家海洋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全國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業務體系“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

為貫徹落實“十二五”國家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總體要求和重大部署,指導和推進全國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業務體系系統發展,全面提升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綜合服務效能,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年至2015年。

一、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一)“十一五”發展回顧

“十一五”以來,通過全面實施《全國海洋環境監測體系業務“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我國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切實得到加強,業務體系不斷創新發展,為海洋環境保護和沿海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服務,基本實現了規劃發展目標。

——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建設穩步推進。地方各級政府依法履行管轄海域海洋環境保護職責,不斷強化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積極推進地方海洋環境監測機構設置及能力建設,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截至2010年,全國已建有海洋環境監測機構232個,沿海11個。▍^、市)、5個計劃單列市、44個地級市均建立了海洋環境監測機構,沿?h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建設也取得了明顯進展,山東、浙江等海洋強省均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縣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體系,其中,山東省縣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覆蓋率達90%以上。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通過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初步構建了海洋環境監測評價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海洋環境監測業務逐步深化拓展。監測范圍覆蓋我國管轄海域,對渤海、典型海灣等重點海域開展了專項監測,并拓展至與我國國家權益和生態安全密切相關的國際公共水域。監測內容日漸全面,基本實現清楚海洋環境現狀及發展趨勢、主要入海污染源以及潛在環境風險的要求,并根據國家節能減排與應對氣候變化部署,拓展了海-氣二氧化碳交換通量、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監測等新監測領域。監測手段更加多樣,由岸基站、船舶、飛機、衛星、浮標和雷達等組成的立體海洋環境監測體系基本形成,在部分重點海域實現了多手段監測技術的綜合運用。

——海洋環境評價技術得到創新發展。吸納全國優勢技術力量參與海洋環境評價方法體系的研發和應用,在海洋生態健康和海洋生物多樣性評價、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評價、海洋環境容量和納污能力評價、海岸帶和海洋開發的環境影響評價、海洋環境災害和污染事件影響評價、區域海洋生態環境綜合評價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應急監測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在海上溢油、赤潮(綠潮)、核應急等重大事件應急響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應對2006年長島海域油污染事件中,迅速響應,緊急啟動?樟Ⅲw監視監測,開展油指紋鑒定,排查油污染源,為指導溢油事件后續處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應對2008年黃海滸苔事件中,利用衛星、航空、船舶、岸基等多種監測手段,開展立體化、全覆蓋、高密度的應急監視監測,為應急指揮部門準確、及時、直觀地掌握滸苔分布提供了保障,被譽為奧帆賽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為海洋環境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服務效能顯著增強。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切實開展對管轄海域海洋環境質量和海洋生態狀況監測與評價,為各級政府履行海洋環保職責提供管理支撐,為國家和區域發展規劃、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規劃提供決策依據。先后開展奧運會、亞運會、大運會等海洋環境保障監測與評價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及時發布海洋環境公報以及海水浴場、濱海旅游度假區、海水增養殖區等環境信息服務產品,極大提升了為社會民生的公益服務效能。

總體上,經過多年發展,國家與地方相結合的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業務體系基本格局初步建立,并已基本具備與海洋環境保護職責要求相適應的能力。山東、福建、浙江、廣東、深圳等海洋強。ㄊ校┖Q蟓h境監測評價能力得到快速發展,基本具備落實海洋環境保護分級管理責任制的保障能力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能力;遼寧、河北、江蘇、天津、上海、大連、寧波、廈門等省(市)海洋環境監測評價能力得到較大程度提升,初步具備管轄海域監測評價能力,基本滿足管轄海域海洋環境保護管理工作需求;廣西、海南、青島等。ㄊ校┖Q蟓h境監測評價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發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國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仍不能充分滿足履行海洋環境保護責任、有效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與發達國家相比也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

一是尚未完全掌握海洋環境監測評價工作的科學規律。海洋環境監測站點布設、要素篩選、時間頻率設置無法充分滿足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基礎性、長期性、連續性、前瞻性”的要求,距實現“科學監測、科學評價”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部分省市仍處于“為監測而監測,為評價而評價”的簡單執行任務層面,工作思路急需轉變,理念亟待更新。

二是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評價能力不足的問題仍普遍存在。尚未建立起動態化、定量化、診斷性評價方法體系,在海洋環境評價的各領域,多是以簡單監測結果代替評價結論,缺乏對問題的分析和診斷;評價產品類型單一匱乏,針對性和時效性不足;尤其在應對新型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中,缺乏科學、準確、高效的評價方法。

三是海洋環境監測評價工作在滿足沿海經濟發展服務需求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目前,對海洋環境基本自然屬性和生態特征掌握不足,對各種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發生、發展機制和規律等研究不夠透徹,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海洋環境問題認識不足,從而使海洋環境監測評價服務能力為海洋環境保護管理決策支撐不足,難以充分滿足服務經濟發展布局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需求。

四是全國海洋環境監測體系的發展仍處于不平衡狀態。由于沿海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各地對海洋環境監測評價工作的認識和需求差別較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不平衡。因此,在整個體系的發展上,很難做到協調一致、均衡發展,部分省市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

(三)“十二五”發展趨勢與需求
   
“十二五”是海洋事業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健康海洋、和諧海洋、安全海洋的重要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洋事業的發展。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相繼提出了“實施海洋開發”、“發展海洋產業”、“優化海洋產業結構”以及“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的戰略部署。沿海地區進入新一輪海洋開發和區域經濟大發展時期,海洋環境保護對國家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經濟社會發展、海洋權益維護等支撐作用和服務效能將顯著增強;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深入人心,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海洋環境信息需求大幅增加。海洋環境監測作為各級政府履行海洋環境保護職能、開展海洋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科學、全面掌握海洋環境狀況及變化趨勢的手段,面臨系統發展、創新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國際上,近年來世界范圍海洋大開發及海洋產業急速發展,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日益凸顯國際化。圍繞節能減排與應對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排放及碳收支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熱點。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公共水域生態健康安全也日益得到關注。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要求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的國際化轉變。
  
但同時,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和更高要求:一是海洋環境風險明顯增大,海洋環境災害和各類突發性污染事件頻發,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開展應急監測、風險和損失評估的能力面臨重大考驗;二是社會公眾海洋環境保護意識、民生意識日益增強,更關注環境對健康和發展的影響,對環境知情權的訴求更加迫切;三是目前沿海產業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各類生產要素在向海岸帶轉移過程中,仍有大批高污染、高耗能、資源性產業和重化工業在沿海布局,污染物排?偭坎粩嗉哟,各類開發活動占用海岸帶不斷擴展,對海洋生態環境構成極大威脅;四是渤海等重點海域在巨大環境壓力下呈現生態環境惡化、環境風險增高等趨勢,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和重點問題,需要通過開展針對性的監測評價工作以更好地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五是海洋環境問題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跨區域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亟待增強我國在國際海洋環境問題中的話語權,維護國家海洋環境權益。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服務海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以科學監測、科學評價為導向,大力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全面提高人才隊伍素質,積極構建創新型業務體系,加快拓展公共海域監測,切實提升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的綜合實力和服務水平,實現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增強業務能力,切實履行職責。圍繞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基礎性、連續性、長期性、前瞻性”的基本特征謀劃基礎能力發展和業務領域拓展,切實履行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海洋環境保護職責,實現對所轄海域海洋環境現狀及發展趨勢、主要入海污染源以及潛在環境風險“三清楚”,提高對海洋環境風險預警管理和應急響應能力。
  
2.提升人才素質,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引進的總量和質量,實施系統的人員培訓和再教育工程,建立健全人才科學使用和管理機制;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堅持業務與科研有機聯合,全面提升監測體系人才隊伍的總體素質;根據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職責要求提出所屬海洋環境監測機構人才梯隊架構具體要求,制定配套措施促進人才梯隊建設和人才結構優化。
  
3.加強科學研究,發展創新體系。立足自主創新,吸納和引進優勢科技支撐力量,加強對海洋環境監測基礎性理論和技術的研究,集中力量重點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實現科學監測與科學評價。保障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長期性、連續性,鞏固和發展長期性監測成果積累,促進前瞻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示范,切實發展創新型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體系。
  
4.拓展監測領域,著眼全球問題。建立全球大海洋系統觀念,立足管轄海域,拓展國際公共水域、極地環境監測與評價,建立與我國毗鄰海域的海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提高跨界海洋環境風險事故應急處置水平,提升對全球海洋環境問題的診斷與評估能力,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談判國際話語權,保障海洋生態安全和國家權益。
  
(三)規劃目標
  
到2015年,基本形成科學的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體系,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人才隊伍建設優質發展,監測領域進一步拓展,為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環境風險防范、社會民生利益和沿海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服務和保障。
  
具體目標如下:
  
——健全科學的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體系。逐步建立海洋環境監測站位布設、要素篩選、時間頻率設置的科學理論和方法;監測范圍覆蓋所轄海域及重要國際公共水域,監測評價內容能夠說清區域基本環境問題、掌握主要入海污染源及潛在的環境風險;在主要河口和海灣、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重要海洋斷面等開展長期、連續監測,建立海洋環境基礎性數據庫;開展面向管理和民生新需求、環境新問題、監測評價新技術等前瞻性科學研究。
  
——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基礎能力明顯增強。省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具備對管轄海域內各類海洋環境要素監測能力,以及對各類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的技術保障能力;地市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具備基本海洋環境要素及赤潮(綠潮)、溢油的應急監測能力;縣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具備樣品采集、現場快速監測等基礎能力。到“十二五”末,實現40%以上沿海縣級行政區設立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其中海洋大省和經濟強省設立縣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的比例不低于60%。
  
——海洋環境監測人才隊伍優質發展。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加快培養造就一批海洋環境監測各領域尖端人才與復合型人才,大力促進技術骨干的成長。實施專業技術人才考評管理制度和人才培訓制度,人才隊伍結構覆蓋職能要求的全部業務領域,專業技術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100%;其中,省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A、B類資質人員比例占30%以上,地市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A、B類資質人員比例占20%以上,縣級海洋監測機構骨干業務人員取得D類以上資質。
  
——公益服務和管理支撐能力顯著提升。針對公眾用海健康安全,完善海水浴場、濱海旅游度假區、海水增養殖區等評價產品,做好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社會關注度高的公益服務;發展赤潮(綠潮)、溢油、核應急、;返娘L險預警和應急監測評價能力,有效應對各類海洋環境災害與突發事件;科學把握海洋環境的宏觀形勢和微觀特征,支撐海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出臺和實施;針對沿海社會經濟發展,從海陸統籌角度,服務經濟發展布局及產業結構的調整;海洋環境監測評價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
  
——海洋環境監測領域空間不斷拓展。在西太平洋海域開展長期海洋環境監測預警,不斷擴展監測范圍、發展監測技術、豐富監測內容,獲取國際公共水域環境綜合信息,有效應對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對我國海洋環境及周邊海域的影響及潛在風險;切實加強對我國其他毗鄰海域海洋環境監測,形成跨界環境風險預警能力;探索實施印度洋和極地環境監測,提升應對全球海洋環境問題國際話語權。
  
三、主要任務
  
(一)加強科學研究和實踐,構建創新型監測與評價體系
  
1.創新優化海洋環境監測技術
  
加強基礎性和方法學研究,針對不同環境要素、環境問題和管理需求,創新和集成海洋環境監測技術,優化海洋環境監測方案。
  
(1)進一步完善海洋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優化現有技術方法,吸收發展國際先進技術和我國自主研發技術成果,研發和集成海洋環境監測新技術和新方法,重點發展海洋優先控制和新型污染物及敏感海洋功能區環境實時在線監測技術、赤潮(綠潮)和溢油立體監視監測及現場應急監測技術、近海固碳能力監測技術、生物毒素快速富集監測技術、海洋放射性在線監測技術、高效海洋生物物種鑒定和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等。推進沿海地方海洋環境監測標準規范體系建設。
  
(2)根據不同海洋環境監測目標,建立具有針對性、科學、有效的海洋環境監測方案設計和優化方法,包括站位布設、監測時間頻率、監測要素和監測方法等?茖W論證監測站位布局空間代表性,形成覆蓋所轄海域、具代表性的監測站位布局;優化監測時間頻率,科學反映所轄海域不同時間尺度環境情況;根據監測目的,篩選表征所轄海域海洋環境現狀、變化及潛在風險的環境要素;實現多技術手段的科學集成和綜合運用,提高監測質量和效能。
  
(3)不斷強化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管理,推進實驗室標準化、規范化管理體系建設,加強傳統手工分析技術向自動儀器分析技術的轉變,提升常規項目實驗室分析檢測技術水平和效率;強化監測質量管理及質量控制工作,完善質量控制技術手段,完善計量認證監督檢查制度;強化監測信息數據傳輸能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務能力。
  
2.深化和拓展海洋環境監測工作領域
  
根據海洋環境監測評價工作“基礎性、連續性、長期性、前瞻性”的要求,立足海洋環境管理需求和社會民生需求,深化傳統海洋環境監測評價工作,不斷拓展監測評價新領域。
  
(1)加強基礎性監測評價工作,提高對海洋環境規律性認識。重點推進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提升海洋生物物種分類和鑒定能力,提高對瀕危物種、珍稀保護物種、環境指示物種等長期監測和趨勢評價水平;繼續強化海水、沉積物、典型生態系統、重要海洋斷面等監測,掌握管轄海域環境狀況;繼續推進海洋水動力監測,提升對海洋自然屬性的認識,結合生態、污染變化,掌握管轄海域環境質量變化趨勢。
  
(2)強化應急監測評價,提升對環境災害及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以海洋溢油和化學品泄漏、赤潮(綠潮)、核事故、海岸侵蝕、海水入侵等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為重點,切實開展風險源排查,加強各類海洋環境災害風險等級評估與區劃;構建和完善各類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預警、應急監測與評價、生態損害評估等方法技術體系;以省級監測機構為核心、地市級監測機構為骨干,按照近岸海域環境風險特征布局應急監測和預警能力,切實提升地方監測機構開展海洋環境應急監測與評價、跟蹤監測與生態損失評估的整體能力,逐步開展對受損海域生態修復工程的跟蹤監測與評估。
  
(3)拓展監測工作領域,提升為海洋環境管理的決策支撐能力。以陸海統籌為出發點,建設以陸源污染源為主的多種入海污染源檔案,加強對各類入海污染源的監測評估,開展重點海域環境容量與納污能力評估,推進排污總量控制制度實施;根據國家節能減排要求,做好海洋領域相關減排指標監測與評價;以海-氣二氧化碳交換通量監測為重點,構建我國近!八{色碳匯”監測體系,加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響應與適應性監測評估;對重點海洋傾廢、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大型圍填海活動和海洋工程開發實施全覆蓋監管監測;根據沿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海洋環境狀況,選劃重點海域開展區域綜合性監測與評價。
  
3.發展完善海洋環境評價方法體系
  
做好海洋環境評價方法體系構建和科學論證工作,重點加強海洋環境風險預警管理和應急處置、海洋環境污染防治和開發活動管理支撐、社會民生公益服務支撐等領域評價關鍵技術研發。
  
(1)在海洋生態環境狀況評價領域,以科學評估海洋生態環境為目標,重點研發海洋生物多樣性評價、海-氣二氧化碳交換通量評估、重大海洋工程環境影響、沿海區域發展規劃的海洋環境影響綜合評價等方法;改進和完善海水、沉積物和生物介質環境質量及變化趨勢評價方法;在大尺度海洋生態環境動態評價、海洋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適應性評價等技術領域部署前瞻性科學研究內容;根據河口、海灣、開發熱點區域和周邊國家毗鄰海域等典型區域環境特點,建立重點海域環境綜合評價方法體系;推進各省市建立適合地方環境特色和管理需求的區域性海洋環境綜合評價方法。

(2)在海洋環境風險狀況評價領域,以有效應對各類海洋環境風險為目標,發展海洋環境綜合風險評估與區劃技術,建設海洋環境風險信息庫;分類建立海洋溢油和化學品泄漏、赤潮(綠潮)、水母、核事故、外來生物入侵、海水入侵等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風險預警、生態損害評估技術,試點開展新型污染物、新型環境災害的預警和監測評價技術研究,完善全防全控技術體系和應急預案。
  
(3)在海洋環境污染防治評價領域,以支撐沿海各級政府海洋環境保護責任為目標,完善陸源排污對近岸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構建海洋環境容量評估技術體系,推進排污總量控制制度的實施和流域-河口-海域污染綜合治理;建立健全重點用海工程項目和海洋開發熱點區域的環境適宜性及對海洋環境影響跟蹤評價體系,開展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區,促進沿海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布局和結構優化;發展跨界污染診斷、國際環境履約、區域或全球環境問題分析等國際領域評價服務體系。
  
(4)在社會民生公益服務評價領域,以服務公眾用海健康為目標,完善濱海旅游度假區、海水浴場、海水養殖區等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評價和風險預報方法,為社會公眾提供衛生健康、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服務信息;加強對沿海城市建設用海區、市政和工業取水海域、礦產資源開發海域等環境狀況評估和災害預警,為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提供環境資訊服務。
  
(二)健全和發展業務體系,穩步提升海洋環境監測機構業務能力
  
根據海洋環境保護分級責任制,建立健全與之相適應的國家(海區)-省-地市-縣海洋環境監測體系,加強基礎能力,穩步提升地方各級監測機構說清所轄海域海洋環境現狀及發展趨勢、主要入海污染源以及潛在環境風險等綜合業務能力,提高對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等的技術保障能力。
  
1.推動建立縣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完善海洋環境監測體系布局
  
在“十一五”基礎上,根據海洋環境保護分級責任制,圍繞地方海洋環境監測體系現狀和海洋環保工作需求,推動地方各級政府在有一定基礎的沿?h建立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尤其在沿海經濟開發熱點區、環境風險高發區、環境損害嚴重區和生態保護區等關鍵區域,填補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布局空白,不斷完善國家(海區)-省-地市-縣一體化的海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到“十二五”末,實現40%以上的沿海縣級行政區設立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其中海洋大省和經濟強省縣級監測機構覆蓋比例不低于60%。
  
2.推進地方海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建設,強化監測機構定位
  
按照全面履行所轄海域環境保護責任的要求,通過資金扶持、項目扶持等多種方式,推進地方海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建設,強化各級監測機構定位。
  
全面加強省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海洋環境基本屬性參數、主要污染物類型、典型生態系統和指示物種監測能力,提升對重點入海污染源實施監督性監測與評價能力,切實提高對重點入海污染源實施監督性監測與評價的技術水平,具備對管轄海域內主要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實施應急監測的技術保障能力。
  
加強地市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對所轄海域基本海洋環境要素監測能力建設,提升赤潮(綠潮)、溢油等常見海洋環境災害或突發事件應急監測能力,發展區域特色監測評價技術。開展地市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評估,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市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開展評價研究,并納入常規業務工作之中。
  
開展縣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建設,使之具備海洋環境樣品采集、常規污染要素監測、基礎信息采集的基礎能力,并初步具備現場快速監測能力。結合沿海經濟發展特點及海洋環境自然狀況,分類、分級建設縣級標準示范海洋環境監測機構。
  
(三)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專業化創新型人才隊伍
  
將人才隊伍建設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依托國家和地方人才戰略,以人才培養為基礎、人才使用為根本,人才評價激勵為重點,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推行人才資質管理制度,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優化的專業化創新型人才隊伍。
  
1.擴大人才隊伍規模,強化人才建設
  
擴大人才引進數量、拓展人才引進渠道,靈活人才引進方式,擴大人才引進范圍,保障人才待遇。大力引進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的高層次人才,特別是中青年高層次人才,從政策和制度上鼓勵支持熟悉地方情況、具備相當專業技術水平、適應區域管理需求的有實踐經驗的基層專業人才進步和發展。
  
到2015年,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專業技術隊伍的建設目標是:根據管理需求,針對性充實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的編制和規模,原則上,一般省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不少于50人,地市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不少于20人,縣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不少于10人;海洋大省和經濟強省的省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不少于75人,地市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不少于30人,縣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不少于15人。
  
2.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形成良性競爭氛圍
  
建立實施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技術人員資質管理制度,規范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人員隊伍管理;創新人才使用機制,建設跨機構、跨部門的專家團隊,及時有效應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或突發性海洋環境事件;定期開展常態化海洋環境監測評價專業技術競技比賽、技能考核、業務評比、經驗交流等,形成開放合作和良性競爭氛圍;建立健全針對海洋環境監測評價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定及保障制度;適當提高專業崗位的比例;完善專業技術人員工作考核體系,建立以實績為標準的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專業人才評價、獎懲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流動機制。
  
到2015年,實現全國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人員隊伍專業技術職稱級別初級、中級、高級比例為5:3:2,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占海洋監測與評價人員總數的80%以上。
  
實現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技術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100%,其中,省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A、B類資質人員比例達到30%以上,地市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的A、B類資質人員比例占20%以上,縣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骨干業務人員取得D類以上資質。
  
3.保障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才素質
  
建立健全分級分類的人員培訓機制,全面推進基層技術人員定期培訓工作,重點加強高素質人才培養:各省負責所轄地市、縣級海洋環境監測人員技術培訓;國家和海區海洋環境監測機構針對性實施重點、難點監測技術培訓工作;組建由業務中心、監測機構、科研院所和管理部門等共同組成的培訓團隊,重點培養具備學科交叉能力、業務實踐經驗、科技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強化重點專項監測評價技術的交流和研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大專業人員深造、接受再教育的機會,在職學習和脫產學習相結合;綜合運用視頻、遠程教育等手段,扎實提升培訓效果。
  
到2015年,實現具有高級職稱或A類資質人員每年脫產專業培訓不少于5天,中級職稱或B、C類資質人員不少于10天,初級職稱或D類資質人員不少于15天,新進職工和其他人員每年脫產培訓不少于20天。
  
(四)創新發展海洋環境監測評價產品,不斷增強綜合服務效能
  
以服務海洋產業宏觀調控、促進沿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重點,以“五個服務”為目標,構建“支撐決策、面向管理、服務公眾”三位一體的服務體系,提高信息產品服務水平。
  
1.圍繞社會民生需求,深化拓展公益服務領域
  
針對公眾用海健康安全,完善海水浴場、濱海旅游度假區、海水增養殖區等評價產品,做好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社會關注度高的公益服務。
  
以開發《海洋環境信息(月報)》等準實時服務產品為重點,及時向管理部門和社會公布海洋環境形勢;針對政府關切和公眾關注的主要海洋環境問題,及時發布專項報告,滿足公眾的環境知情權。
  
2.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切實做好海洋環境風險預警和應急響應
  
全面排查沿海人口密集區、開發熱點區的海洋環境風險源,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加強社會公眾教育,提高社會公眾的海洋環境風險防范意識。
  
針對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建立規范化、標準化、實時化的海洋環境信息發布機制,建設海洋環境監測信息化平臺,拓寬信息發布渠道和范圍,及時公開海洋災害及環境突發事件應急工作信息,提出有效應對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指導性意見。
  
3.提高海洋環境監測評價工作影響力,有效服務沿海經濟社會發展
  
推進海洋環境監測志愿者隊伍建設,拓寬社會公眾及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海洋環境保護的渠道。
  
加強跨部門、跨領域合作,實現海洋環境監測評價結果有效服務沿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重點加強對海上開發活動環境影響的全程監測與綜合評價,分類評估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優化時空分布,促進海洋產業的宏觀調控;貫徹落實陸海統籌戰略,依據監測評價結果提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需求,促進重點入海江河流域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
  
(五)健全渤海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體系,切實保障渤海環境管理和綜合整治
  
以支撐渤海環境風險管理、污染防治、生態修復與恢復、用海監管和社會民生需求等為重點,健全渤海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技術體系,切實保障渤海環境管理和綜合整治。
  
1.構建渤海環境和經濟社會綜合信息庫,分區確定渤海環境管理目標
  
加強陸海統籌、多部門合作和跨區域合作,匯總整合渤海海域和環渤海地區歷年來相關研究成果,構建渤海環境和經濟社會基礎信息數據庫及綜合信息平臺。
  
綜合分析渤海生態環境演變的主要特征及問題,系統研究環渤海三省一市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規劃對渤海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的未來需求變化及導致的生態環境壓力,深入研究人類活動和自然變異雙重驅動下的渤海環境變化趨勢及發生機制,分區確定渤海環境管理目標。
  
2.創新發展海洋環境監視監測與預警評估技術,有效支撐渤海環境風險管理
  
分類開展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化學品泄漏、陸源集中排污、赤潮(綠潮、水母)爆發、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等環境風險源排查工作,分區評估渤海主要環境風險和風險等級。
  
創新發展渤海環境高風險源(區)實時監視監測技術,分區分類做好環境風險的預警管理。
  
構建渤海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應急響應支撐技術體系,完善主要目標物或環境參數的分析檢測技術,推進現場快速監測技術和儀器設備研發;制定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應急監測和生態損害評估技術規程,健全應急預案,做好與相關部門的技術和信息協調。
  
3.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切實推進渤海污染防治和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
  
以“渤海環境立體監測與動態評價專項”成果為基礎,積極開展跨部門合作,實施科研業務聯合攻關戰略,突破渤海污染防治和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的關鍵技術瓶頸。
  
一是匯總海洋、環保、水利、漁業、海事等部門的渤海入海污染源監測和調查信息,切實摸清渤海入海污染物總量及時空分布特征,建立健全渤海入海污染源檔案。
  
二是綜合分析渤海生態環境的主要特征及變化趨勢,在分區確定渤海環境管理目標的基礎上,系統評估近岸海域及海岸帶生態脆弱性,篩選提出渤海優先控制的污染物和重點海域名錄。
  
三是研究環渤海各類經濟社會開發活動與主要污染物排海量之間的響應關系,按照以海定陸的原則,確定區域性陸源污染物排?偭,提出環渤海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宏觀對策建議,實施環渤海全域的污染減排戰略,遏制渤海環境質量惡化趨勢。
  
四是拓展應用渤海重點海域環境容量和納污能力評估技術,分區實施渤海重點海域環境容量監測評估專項,開發重點海域排污總量評估、分配和監控的實用技術。
  
4.加強區域性海洋環境影響綜合評價,因地制宜開展渤海生態修復與恢復
  
結合國家級綜合發展戰略和地區性產業結構布局規劃,加強環渤海區域性重大開發活動的海洋環境影響綜合評價,探索實行區域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限批政策,強化渤海環境保護的提前介入機制。
  
根據渤海各區域的生態環境特征和經濟社會特征,因地制宜地實施海洋保護區建設、海洋生態整治修復。選劃渤海海域和海岸帶區域生態紅線區,編制渤海海洋資源環境開發利用指南。
  
5.做好渤海功能區監測評價和環境監管,服務環渤海社會民生重大需求
  
以渤海確權海域為主要對象,分類實施海水浴場和濱海旅游度假區、海水增養殖區、海洋工程開發利用區等海洋環境監測評價服務與環境監管。
  
一是為各類確權海域開展針對性的海洋環境監測評價服務,提供特色化、時效性海洋環境基礎信息、污染源信息、環境狀況、風險防范等信息服務;定期開展各類用海海域環境狀況、環境壓力及環境風險綜合評估,提出管理對策建議。
  
二是加強對各類確權海域內開發活動的監督管理,重點監控其對周邊海洋生態環境的潛在污染壓力和損害風險,以及對人體健康、公民財產安全等可能導致的危害,及時發布海洋環境監管和整改通知,規范和引導海洋開發行為。
  
(六)拓展海洋環境監測空間,提升海洋環保國際話語權
  
大力推進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切實維護我國海洋環境生態安全和國家權益。加強跨界水域海洋環境監測,防范環境外交爭端。
  
1.大力推進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以跟蹤監測和預警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對我國管轄海域生態環境風險為主要目標,大力推進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掌握核污染物質的漂移擴散及衰變情況,追蹤核污染物質在魚類等海洋生物體內的富集和傳遞過程,為海洋環境風險預警提供基礎信息和保障能力。
  
2.系統部署對跨界水域的海洋環境監測和污染診斷
  
在黃海、東海和南海系統部署對跨界水域、大洋水團等海洋環境監測工作,開展關鍵斷面和控制點的現場連續監測,防范跨界污染事件,有效支撐環境外交談判。
  
3.積極推進印度洋和兩極環境監測
  
通過多種渠道,推進印度洋及南北極環境監測,開展海-氣二氧化碳交換通量和海洋生態系統長期變化等監測工作,逐步掌握極地海洋環境的自然屬性、質量狀況和生態特征,評估人類活動對極地海洋環境背景的影響,逐步提升應對全球海洋環境問題的國際話語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體系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發展氛圍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業務體系文化建設。強化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注重培養責任觀念、大局觀念,強化海洋環保危機意識、海洋監測質量意識、海洋評價服務意識,倡導自主創新、開放合作的體系文化,創新發展示范站評選活動等激勵措施,形成全國海洋環境監測體系良好發展氛圍。
  
(二)加強規劃實施考核,完善監督機制
  
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要依據本規劃綱要,制定所轄海域具體實施計劃,并實施動態評估與績效考核,及時查找規劃執行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切實保障規劃目標和發展內容的落實。
  
各地要探索試行海洋環境質量監督考核工作,將海洋環境質量納入地方政府考核之中,建立海洋環境質量目標的政府考核指標體系與考核方法,落實地方政府海洋環境保護責任。
  
(三)加強經費保障力度,拓寬資金投入渠道
  
地方各級政府要按照現行事權、財權劃分原則,將海洋環境監測評價業務體系發展規劃納入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分級負擔海洋環境監測評價業務經費,將海洋環境監測評價業務經費納入各級公共財政預算,并給予優先安排和保障。
  
(四)加強組織機構保障,建立新型人才管理制度
  
各級政府要推動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建設,特別是縣級監測機構建設,保障專業崗位和人員數量,加強實驗室建設和儀器設備配置,為建設創新型海洋環境監測業務評價體系提供強有力的組織機構保障。
  
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要逐步改革人才評價考核方法,建立科學的人才使用與管理機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海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有利于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內部激勵機制。
















 網友熱評:(已有0 條評論)

查看所有 0 條評論 >>>

您還沒有登錄,請 登錄 后再發表評論。如果還沒有注冊,請 注冊 。  

   登錄



相關動態:


相關法規:


相關案例:


相關問答:



寶典申明:此消息系轉自公開媒體,HR寶典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據此采取的任何行動寶典概不負責,如果您認為有內容有侵權的問題,請給及時給我們提出,我們將盡快刪除這些內容。